峡谷深处的养猪“状元”——杨绍华

发表于:2017-05-12

  天刚蒙蒙亮,云南省泸水市六库镇新寨村的杨绍华就穿上白色长裳,开始在猪圈里忙开了:喂猪,清理猪粪。

  提起杨绍华,六库镇、鲁掌镇等地的农民群众无不竖起大拇指,交口称赞。他经过21年的奋斗,成为年出栏10000多头肥猪的养猪“状元”,并带动周边50多户群众依靠规模养猪摆脱贫困。

  杨绍华出生在六库镇新寨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94年,他的一个朋友在州府六库附近开办养猪场,邀请杨绍华参与,他说服妻子,一起去养猪场打工。杨绍华善于动脑筋,做事勤恳、为人忠厚。两年后,朋友将养猪场留给他经营。杨绍华毅然把家里的房子卖了,和妻子一起开始了长达21年的艰苦创业。

  刚开始,杨绍华基本上按照在村子里散养的方法,第一年,只卖出20头猪,亏了2万元。他不识字,镇里搞养殖业培训班,他都要靠死记硬背,因技术经验不到位,规模一直上不去,效益不好。杨绍华性格坚强,从不服输。他经常去附近的村子跑,与养殖户交流心得,积累经验,与县里的农技人员建立长期联系关系,学习先进技术,自己细细琢磨,慢慢摸索。

  “农村养猪的人比较多,但是真正能致富的没几个。一是没有规模,二是技术跟不上。”杨绍华说,搞养殖业风险高,投入大,没有吃苦耐劳的韧劲,根本干不了。为了节省成本,刚开始,杨绍华不请小工,从清扫圈舍到喂养猪食,从配药消毒到饲料加工,都是亲力亲为。

  在杨绍华的辛勤付出、科学管理下,他的生猪养殖事业快速地发展起来,达到年出栏肥猪10000多头的规模。“养猪最重要的是技术,特别是猪瘟,搞不好预防,一场瘟疫下来,几年的辛苦白白丢进怒江了。”杨绍华说。

  走进杨绍华位于六库镇“一只羊”养猪场,四周树木婆娑,青翠葱茏,水泥路干干净净,刷着白石灰的猪圈整整齐齐,消毒设施、化粪池、配药房、饲料加工房一应俱全。

  21年来,杨绍华的养猪场从来没有发生过猪瘟,这在养殖业技术相对落后的怒江,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杨绍华告诉笔者,他的养猪场之所以21年没有猪瘟,一是靠得天独厚的环境,二是预防做得好,三是饲料配得好。他的养猪场坐落在怒江边一个环形山坡上,离城市有六七公里,离周边村寨远,风景好,阳光充足。“很多人认为猪不讲卫生干净,其实错了。”杨绍华说,猪很爱干净,猪圈必须见光、干净、宽敞。夏天,他每天冲洗一次猪圈,冬天,每天都清除猪粪。每隔两天,养猪场里里外外消毒一次。母猪,每年打两次预防针,小猪崽每个月打一次。

  杨绍华还有一门绝技,他直接从厂家进饲料,自己买包谷、麦麸、谷糠,按一定的比例配出生态、营养的猪食。猪长得快、长得壮,肉质好,口感好,深受消费者欢迎,供不应求。

  学科学、用科学是杨绍华投身生猪养殖事业的原则。虽不识字,但刻苦钻研,在实践中不断吸收他人的长处,改进管理方法、应用新科技,自学家畜病防治知识,掌握了蓝耳病、口蹄疫、脑包病、猪肉绦虫等病情的防疫技术,杨绍华的生猪成活率高达99%、出栏率达98%,人人称道他为“养猪状元”。

  目前,杨绍华的养猪场有猪圈103间,每年出栏商品猪10000多头,年收入200多万元。杨绍华最大的愿望是在州里成立一个养猪协会,把全州的养殖大户团结起来,共同研究养猪技术,分析市场前景,抱团抵御风险。“猪价维持在一个正常的水平,让老百姓有肉吃,能有点辛苦钱赚,我们心里才踏实。”杨绍华说。

  为了联合更多的生猪养殖同行,共同交流养殖技术,统一提供产供销服务,共同抵御市场风险,让更多的老百姓依靠养猪走出困境,杨绍华和儿子成立了登埂志友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周边村寨的群众纷纷加入,目前,会员已经达到50户。

  谈及今后的发展,杨绍华兴奋地说,只要大家一条心,掌握好科学养猪方法,共同努力,养猪产业一定会越办越红火。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