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人员中仍有人口红利

发表于:2017-05-22

新华社郑州5月21日电(记者刘金辉 曹凯)13年前,张洪斌和同学合伙创立的新亚服装公司在浙江第一次遇到了“用工荒”。为此,他们把工厂转移到了人口大省河南。近年来,工厂再次遭遇工人流动性大、熟练工人短缺的问题,散布在农村的“卫星工厂”有效化解了这一难题。

初夏时节,在河南省滑县王庄镇高朗柳村一家占地6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里,工人们正在生产羽绒服,自动吊挂机将几十名工人“串”成一条流水线。28岁的韩静静在这里做缝纫工,她每天早上7点上班,下午2点下班,中午工厂还管午饭。
河南滑县王庄镇高朗柳村的“卫星工厂”里,工人们在做工。(新华社记者刘金辉 摄)“我骑电动车从家到工厂只需3分钟,下班后接孩子放学、看孩子做作业、照顾老人都不耽误。”韩静静说,“每月工资2000多块钱,能补贴一下家用,我挺满意的。”
家住高朗柳村的韩静静生完第一个孩子后便留在家里照顾孩子,如今大儿子8岁,小儿子5岁,丈夫常年在安阳市一家星级饭店做厨师,一个月能挣七八千元。一年半前,村口开了这间小型服装厂,她经过培训后上岗,现在已经是熟练工人。
“在沿海地区,春节是个大坎儿,一些工人春节之后就不回来了。‘卫星工厂’解决了员工稳定性的问题,所以我们的优势很大,尤其是一些跨年的订单,客户很放心给我们。”河南新亚服装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洪斌说。
河南淇县城郊的“卫星工厂”。(新华社记者刘金辉 摄)该公司“卫星工厂”项目负责人闫守平说,“卫星工厂”的选址是有严格条件的,周边几个村庄的人口要达到7000人,这样才能保证有充足的劳动力供应。工厂实行两班倒,早班早上7点到下午2点,晚班下午2点到晚上9点,这样女工们既有时间照顾老人和孩子,又可以上班挣钱。
闫守平说,像这样规模的“卫星工厂”,新亚公司在河南的淇县、滑县和卫辉市建了34家,每家工厂投资200万元左右,能解决100名农村留守妇女的就业。
张洪斌说,现在公司浙江总部工厂只有1200多名工人,而河南有1.1万人,公司85%产值来自河南。“我们的目标是在豫北地区建成100个卫星工厂,充分利用这里的闲散劳动力。”
目前,在河南,像这样的“卫星工厂”还有上千家,在安徽、山东也有类似的“卫星工厂”,它充分地把留守在农村的妇女、老年劳动力利用起来,挖掘存量人口红利。
河南滑县王庄镇高朗柳村的“卫星工厂”,该工厂还具有扶贫的功能。(新华社记者刘金辉 摄)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不含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90747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5.6%,较2015年底减少349万。这是中国劳动年龄人口自2012年以来连续5年净减少。
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李建民说,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并不少,只要企业找到合适的组织方式,就能够再度挖掘潜在的劳动力。
张洪斌认为,中国现有五六亿农民,最终可能只需要1亿农民,其他人最终要转变为产业工人,一部分流向大城市,另一部分要就地城镇化。
“这和我们的用工模式是相符的。”张洪斌说。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