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沟蔬菜”如何走好品牌之路

发表于:2017-05-29

  新华社郑州5月27日电(记者李连敏)记者从27日在河南扶沟召开的2017中国蔬菜产业发展论坛上获悉,今年是我国农业品牌推进年,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扶沟县围绕蔬菜生产产业化、标准化、销售渠道多元化全力推进品牌化,拉动蔬菜产业提档升级,以提高蔬菜种植的综合效益和产品的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据悉,作为“中国果菜十强县市”,扶沟县是河南省蔬菜生产第一大县。全县蔬菜种植面积52万亩,蔬菜产量370万吨,总产值46.8亿元。

  产业化发展,夯实“扶沟蔬菜”品牌的基础

  扶沟县有很悠久的蔬菜种植历史,上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种植蔬菜,大致历经了起步发展、初步发展、以日光温室生产为主要保护设施发展和全面发展四个阶段。扶沟县蔬菜生产管理局局长吴保民介绍说,为促进蔬菜种植产业发展,县委、县政府近年先后出台《扶沟县无公害蔬菜生产销售管理办法》《扶沟县无公害蔬菜生产实施方案》《扶沟县蔬菜园区标准化生产标准》《扶沟县蔬菜产业发展扶持办法》等发展蔬菜产业的文件政策,2014年出台《扶沟县蔬菜生产应对灾害性天气应急预案》。

  在推动蔬菜产业发展上,扶沟县整合涉农资金项目,形成了27个县直单位和16个乡镇齐抓蔬菜产业的新格局。每年在蔬菜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都在1200万元以上。

  目前,扶沟县蔬菜种植面积已达到52万亩,设施蔬菜面积达到18万亩,巨型棚发展到8万亩;蔬菜产量达310万吨,年产值达46.8亿元;蔬菜从业人员约12.36万人;50亩以上的蔬菜基地266个,300亩以上的蔬菜园区118个,600亩以上蔬菜园区21个,1000亩以上蔬菜园区12个;蔬菜种植公司达到6家,蔬菜种植合作社达到128家、蔬菜家庭农场22家。投资蔬菜园区的金额由原来的100万元,发展到现在的1000万元以上。在促农增收方面,种植蔬菜致富50万元户有366户,100万元户有68户。

  标准化生产,强化“扶沟蔬菜”品牌的保障

  蔬菜品质是蔬菜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扶沟县始终把标准化生产作为蔬菜产业发展的生命线,努力用“安全菜、放心菜、绿色菜、健康菜”赢得大市场。扶沟县县长张颖波在论坛上表示,通过2017中国蔬菜产业发展论坛这个交流平台,引进学习蔬菜生产管理的先进经验,提高蔬菜的品质,推进扶沟蔬菜产业品牌化的步伐。

  在蔬菜监管方面,扶沟县为各蔬菜生产基地和重点蔬菜生产村建立档案,实行无公害蔬菜生产责任追溯制度,对其施肥、用药及生产过程中实行安全监控;同时,建立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为较大规模的蔬菜销售市场配备了农药残留速测仪,定期对蔬菜生产基地和市场上的蔬菜产品进行农药残留检测,对达不到无公害标准的蔬菜,禁止市场销售。

  目前,扶沟县有国家级无公害生产基地5个、省级无公害生产基地14个,完成了13万亩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全县拥有36个无公害蔬菜商标,品种多样化、高端化,由原来的种植几十元一包的蔬菜种子,变为种植几百元一包的种子。一年四季各种棚内新鲜瓜果都不断,品种和数量常年可满足外地客户来扶沟采购蔬菜的需求。

  为达到蔬菜品质赢得客户和消费者满意的目标,扶沟县蔬菜种植由原来的一家一户育苗,升级为工厂化育苗,全县蔬菜育苗工厂达到11家。基质育苗、新式嫁接育苗大大改善了蔬菜的返苗期和作物抗病虫害的能力。全县80%的蔬菜采取了育苗栽培技术。蔬菜品质改善,蔬菜损耗率由原来的25%降到8%。由于扶沟蔬菜面积大、质量好,品牌效益凸显,外地客户和消费者对扶沟蔬菜放心满意。

  市场销售多元化,扩大“扶沟蔬菜”品牌影响力

  中国蔬菜流通协会副会长陈明均在论坛上表示,在蔬菜流通领域批发环节,80%以上的经营者是以自然人的形式开展业务;在零售环节,除了超市和个别直营店外,80%的终端销售是依靠个体商贩来实现的。而在扶沟,目前蔬菜企业、蔬菜合作社、蔬菜经纪人已与全国36家超市实现常年农超对接。蔬菜销售形成了以农超对接为引领,农商对接、农校对接、订单销售、市场销售等多元化销售的格局。

  2015年3月15日,扶沟县依托蔬菜产业规模优势,与国内最大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北京一人一亩田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全面拥抱互联网,从电子商务从业者培训、农村“创客”扶持、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精品蔬菜销售对接等方面深入合作,共同打造“一亩田扶沟产业带”,推广“互联网+蔬菜”的融合创新模式,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实现了产业裂变。目前,北京一人一亩田公司在扶沟已建立7个田头市场和60个信息网络布点、22个LED显示屏及相关电子交易系统,通过一亩田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向全国农产品大宗购买商推荐扶沟。

  “互联网+蔬菜”实现了三个“新转变”。第一,生产方式实现转变。打造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蔬菜园区,由一家一户分散种植向规模化、基地化、产业化转变,以适应市场需求,规避市场风险。第二,流通渠道实现转变。通过与北京一人一亩田公司的深度合作,改变了过去靠经纪人实体销售为电商与实体并售。2016年,菜农通过一亩田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对接成交4000余单,实现销售收入2.2亿元。第三,服务身份实现转变。如菜农变工人,技术员变专家,经纪人变CEO。

  蔬菜销售模式的变化,也引领扶沟蔬菜商标的快速增多,注册蔬菜商标由原来的6个发展到现在的36个。每年蔬菜企业和菜农农超对接销售模式比市场销售多卖出6200万元。在无公害产品认证的基础上,积极争取绿色、有机产品认证。全县认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面积40万亩以上。在目前36个蔬菜商标的基础上,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再注册50个蔬菜商标。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