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他将脚步扎进麦田
5月30日,是传统节日端午节,也是端午小长假的最后一天,然而在安徽省怀远县韩庙村,村干部汤尔贵却并没有休息。五月底,小麦进入到了成熟期,紧张的采收工作陆续开始。一大早,刚刚吃了几口粽子的汤尔贵,就骑着电动车出发了,今天他要去河沟组看看小麦秸秆打捆的情况。
汤尔贵(左)和驻村第一书记蒋泽瑞一起发动拖拉机帮村民收小麦。本网记者 莫志超 摄
汤尔贵登上三轮车,查看刚收获的小麦。本网记者 莫志超 摄
韩庙村属于黄淮海地区,传统上一直以小麦种植为主。过去,由于缺少有效地处理秸秆的设备,村民往往选择将秸秆直接焚烧掉,不仅污染空气,还会对土壤造成损害。近几年,随着国家对秸秆利用的重视,怀远县逐渐出现了一批用秸秆作为生产原料的企业,有的对秸秆发酵后制成食用菌培养基,有的则利用秸秆进行发电。
秸秆不缺少买家,村干部的工作就是要监督农民不要焚烧秸秆,并给农民宣传秸秆利用的知识。“每年一到秸秆禁烧季,几乎整夜都不睡觉,需要值守。”汤尔贵告诉记者。往年,小麦的成熟期在六月中旬左右,村干部们还可以好好在家过个端午节。但今年,由于前期气温偏高,小麦的成熟期提前了,正好与端午节撞在了一起。“没办法,为了确保小麦采收期间的安全,只能牺牲假期了。”汤尔贵说。
汤尔贵的秸秆禁烧值守点。本网记者 莫志超 摄
记者先是跟汤尔贵一起路过了他的秸秆禁烧值守点。“我们夜里值守就睡在这里。”汤尔贵说。记者看到,在途径村子的县道旁,一个帐篷格外的引人注意。一张木头床,一帘蚊帐,是值守点仅有的装备。在韩庙村,像这样的值守点一共有7个,全部由村干部来值守。在帐篷周围,一句“一手抓扶贫、一手抓禁烧”的标语十分显眼。可以说,扶贫和禁烧,是韩庙村村干部最关注的两件事。
在河沟组,一台收割机和一台打捆机正在忙碌着。为了加快小麦采收效率,确保秸秆不留在地里,韩庙村采取的是“采一块、捆一块、运一块”的模式,小麦机收、秸秆打捆、秸秆清运同时进行。“现在有了全自动的打捆机,秸秆打捆的速度更快了,村民收起来也更方便。”汤尔贵说。
汤尔风是韩庙村的种粮大户,他自己有两台收割机,村里的小麦几乎都是他负责收获的。“我每帮别人收一亩地可以赚60块钱,这一个收获季下来可以总共可以赚万把块钱(当地土话,意思是近一万元)”汤尔风得意地对记者说。可是,还没等汤尔风高兴太久,他的收割机却坏掉了。“收割机往下漏麦子,应该是哪个零件出了问题。”汤尔风无奈地表示。
汤尔贵(右)和村民汤尔风一起检修收割机。本网记者 莫志超 摄
看到村民有困难,汤尔贵(右)主动上前帮助。本网记者 莫志超 摄
得知村民有了困难,汤尔贵马上走上前去帮起忙来。“村民遇到困难是常有的事,搭把手也是理所应当。”汤尔贵说。说着,他便和汤尔风一起趴着查看收割机。过了一会儿,两人似乎将收割机修理好了。“你往前开一点,我帮你看着。”汤尔贵示意汤尔风检查一下机器是不是还有问题。不幸的是,这次收割机似乎出了点“大问题”。“只好换一台机器了,这下采收进度估计会耽误一些。”汤尔风略显遗憾的说。
汤尔贵自己也种小麦,处理完村民的问题,汤尔贵带记者来到他的小麦地前。“我有十亩地,其中有一亩是小麦和玉米轮作,另外九亩都是小麦和水稻轮作,现在主要的问题是水田小麦的产量不如旱地小麦。”汤尔贵告诉记者。据了解,汤尔贵的旱地小麦亩产可以达到一千斤,而水田小麦只能收六七百斤。“主要是因为玉米比水稻收获早,小麦就可以早种一些,生长期就更长。”汤尔贵说。
不过,汤尔贵也有自己的办法,记者看到,汤尔贵的小麦明显要比隔壁田块的小麦长势好一些。“主要就是平时多下点功夫,家里除了我的工资和土地的收入,就没有别的收入了,所以土地对于我来说就是饭碗。”走出村委会的办公室,汤尔贵就跟普通农民一样,需要时刻想着地里的庄稼。
“马上要到水稻播种的时候了,我想找一些优质的糯稻种子。”汤尔贵向记者说出了心中的诉求。怀远县是糯稻生产基地,杂交稻在当地不占优势,汤尔贵决定在小麦收获后也种糯稻。“以前都是跟着别人买种子,别人种啥我种啥,但我想找更好的。”汤尔贵希望能够提高一下水稻季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