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不看好农民合作社?
2006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公布。农民合作社出现,已经十年有余。
集中力量办大事、农户抱团闯市场、农业更加专业化……除了美好的愿景,国家给与的相关优惠政策也不少。
但是,十年过去了,农户的积极性却不像刚开始时那般热烈,很多合作社也没有找到更好的盈利模式。
以小禾的老家——山东省临沂市某县某村为例。
刚开始出现合作社的时候,大家伙的积极性很高,农户联合,一起发展蔬菜大棚,镇上村里开起了众多农民合作社。
经过前期的摸索,市场的洗礼,全镇的蔬菜种植基本形成了固定的模式:西红柿大棚占到总体的三分之一,其它大棚多数为套种:上半年西瓜、豆角套种,下半年种辣椒。
由于品种相对固定,加上前期的市场调整,每到作物成熟的时候,外地的收购商就扎堆来啦!
但是,小禾最怕说到但是,却有不得不说。
跟十多年前,单纯种粮食相比,现在当地农户的日子好过多了,家家户户种蔬菜大棚,虽然辛苦,但收入有了大幅增长。
可是,现在的状况已经持续了很久,想往更高层次发展,却遇到了瓶颈。
当初农户加入合作社,只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市场,现在市场形成了,谁还管你合作社的规划。
合作社今年要求种植西红柿,但我更看好西瓜,那好吧,我退出,等着其他西瓜种植户一起卖。
只能说如今的合作社结构过于松散,农户还是那些农户,想的还是自己的利益,只要的合作社的规模小、运营能力弱,预测市场的能力并没有比农户强多少。
合作社的老板,没有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也就没有积极性加大投入。他怎么赚钱?他基本成了外地收购商在当地的代理,设置一个收购点:从收购的每斤水果蔬菜中抽取佣金。
如此之下,农民合作社早已“名存实亡”。
不排除有些地方的有些农民合作社做得很好!比如有农业企业的强力支撑,合作社专心组织农户生产,专业解决生产环节的各种问题,保证农产品质量。背后的农业企业进行深加工,做兜底销售。
但是这样的合作社毕竟是少数,出现这样的合作社,都会上“新闻”。当这不算“新闻”的时候,才是农民合作社真正地发展起来了。
以小禾目前的所见所闻,农民合作社已似“鸡肋”:鸡肋鸡肋,食之无味。
甚至,还经常会有这样的新闻流出:XXX联合当地农业部门XXX,打着“农民合作社”的幌子,骗取政府补贴……
简直闻者气愤,听者憎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