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三农发展的生态之变:金华乡村绽新颜

发表于:2017-08-25

  

图为本报“双绿”蹲点调研记者朱海洋在采访现场。

  本报记者朱海洋

  今天,怎么看乡村?近几年,空心化、衰败、凋敝……这些贴在乡村的标签,还有那形形色色的“回乡手记”,总不免在朋友圈里疯转,让人痛惜不已。但记者在浙江金华蹲点采访的二十天里,看到的却是另一番场景,这里的乡村高擎着希冀的火把,吟唱着动感的舞曲,一片盎然的生机。

  如果用一种颜色来定义,那一定是绿色!

  在金华,绿是一种底色。那连绵的山丘,那连片的绿地,一池碧水旁的老树依然冒着新芽,唤回最纯真的乡村记忆;在金华,绿是一种愿景,这里的人们自觉守护着、培育着,并且享受着、珍惜着;在金华,绿还是一种生命,她镌刻时代的故事,延续着一代人的守望,时间是最好的答案;在金华,绿更是一种理念,所有人坚信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

  这里的老百姓或许不会用慷慨激昂的辞藻,来描述生态文明的宏伟蓝图,也不会用娓娓动听的故事,来倾诉绿色带给他们的似水柔情。但那些平淡无奇的语言,继而是潜移默化后的自觉行为,却足以书写“绿色生活、绿色生产”的动人篇章,他们是见证者、是接力者、是参与者,有着满满的获得感。采访中,忽然某一刻,就会被这些朴实的言语打动。

  垃圾分类在城里推行十多年,至今仍难言十分成功。但金华农村,却搞得有声有色,甚至逐渐形成了一种自觉行为。老百姓为啥愿意做?记者听到了这样的声音:“垃圾分类并不难,关键看你想不想分。”“分了垃圾,苍蝇蚊子都少了,既干净又卫生。”“这哪是政府的事情?搞好环境本来就要大家一起干。”……许多工作之所以难推,症结在于政府“硬推”。而金华则是将“要我分”变成“我要分”,继而推动形成一种文化、一种文明。

  “五水共治”是浙江省委、省政府在2013年推出的一项战略部署,最早便发端于金华下辖的浦江县。作为一个人口总量40万、经济总量在全省70位左右的后发县,浦江的短板和问题有不少。过去最严重的,莫过于低小散的水晶、印染、造纸等企业带来的巨大污染。而撬动全局之变的,正是“五水共治”。

  从治水“撕开一个口子”,几乎一夜之间,巨变成了浦江的代名词,不只是日新月异,更可谓翻天覆地。治水是本民生账,夜晚时分,当记者慢跑在浦江岸边,这里成了欢乐的海洋。生态廊道连点成线,周末假日,人们驱车游古道、探乡村,为新颜由衷点赞。

  当垃圾分类、“五水共治”在金华落地生根,如今衍生出更多的内涵和价值:治水之意在乎水,更在乎经济转型,整治如同一双“魔术之手”,脱胎换骨后,一江清水引来产业“金丝鸟”。而这只“鸟”,同样飞进了金华的乡村,所激发出的乡村旅游新业态,实现生态惠民、生态富民,这便是“绿色发展”最好的注脚。

  当然,坚守需要时间,蝶变需要等待,绿色发展是个永恒的话题。浙江从2003年提出“生态省”创建,到2005年,在安吉余村诞生的“两山论断”,再到之后提出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继而是“两富”“两美”浙江。十多年来,虽然新情况、新变化不断,但浙江所有的战略部署都是一脉相承。在省委这部火车头的引领下,金华自然一路高歌,一任接着一任干。

  仔细去剖析,垃圾分类也好,污水治理也罢,抑或是一批批美丽乡村,一条条生态廊道,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所引领的是一种理念,也是乡村未来的曙光和方向所在。绿色永不止步,让我们期待金华的乡村更美、更富、更生态!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