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三农发展的生态之变:矿区转型变景区

发表于:2017-08-25


  图为本报“双绿”蹲点调研记者李朝民在采访现场。

  本报记者李朝民

  我蹲点的地方是山西省大同市和湖北省保康县尧治河村。大同市是中国“煤都”,尧治河村以磷矿资源丰富而闻名,但他们都蹚出了一条独特的绿色发展之路。

  围绕“双绿”主题,我写了3篇报道和一首歌词,分别是《一座城一种蓝一条路——山西省大同市推动绿色发展纪实》《一个人一辈子一种绿——山西省大同县“树爹”赵德清的无悔人生》《一座矿一片景一面旗——湖北省保康县尧治河村绿色转型记》《大同蓝》,共1.3万余字。其中有3篇文章被新华社客户端转发推送,最高一篇浏览量达22.4万。同时,还拍了两则视频新闻:《大同绿色转型记》和《矿区“整形”记》,均被央视《第一时间》重点播出。8月19日,我受邀走进央视二套《对话》栏目,讲述“大同蓝”的故事。

  回望蹲点调研中的点点滴滴,我有三点体会:

  一、“双绿”报道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具体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和精髓是党性原则。坚持党性原则就是在思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今年5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绿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引领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征程上阔步前行。为了更好地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宣部组织实施“双绿”主题报道,紧跟时代脉搏,唱响时代主旋律。

  二、吃透中央精神才能讲好故事。在我看来,“双绿”报道不是一次简简单单的报道,而是一次主题重大、政治性强、涵盖面广、质量要求高的采访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吃透中央精神,要加强对中央一系列会议和文件精神的学习,特别是近五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断的学习,这有利于在采写过程中增强感染力和影响力。如果记者吃不透精神,很难写出有分量的“双绿”报道。

  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全球将向何处去?这是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以生态文明为指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但生态文明的出现并非是对工业文明摧枯拉朽般地否定,而是对工业文明的“扬弃”,是在继承和弘扬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基础上,克服因工业化生产造成的资源耗竭、生态破坏等负面影响,形成经济发达、人民富裕、生态良好、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高级文明形态。

  三、只有想明白才能干明白。媒体传播是解读和宣传中央精神的重要一环。当下,我们正处于一个全媒体时代,必须要融字当先。在创新新媒体传播形式的同时,心里要时刻装着读者,要明白写给谁看、要影响谁。在挖掘故事方面,要找准中央精神与基层实践的最佳契合点,要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不仅要充分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扎实举措和显著成效,而且还要反映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和美好期盼,用事实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论断。

  “双绿”报道切忌就事论事,要写出历史纵深感。如果只浮在表面,报道就很难出彩。蹲点采访中,我坚持四条原则:讲成绩,不说过头话;说路径,要可学可鉴;说问题,要客观真实;看形势,给人以希望。比如,我写大同绿色转型故事时,重点就是抓住了“大同蓝”,不仅写了5000多字的图文报道、拍摄了视频新闻,而且我还为“大同蓝”写了一首歌词。随后,新华社客户端以《农民日报记者颂歌“大同蓝”》为题,重点传播了我创作“大同蓝”歌曲的故事。

  一次蹲点采访,留下终身念想。在蹲点中,我经常被看到的、听到的所震撼,比如大同由“煤都黑”变成了“大同蓝”、尧治河村由矿区变成景区等。通过这些报道,人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良好生态环境正在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