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农业真的很难做
近年来,随着各类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使得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水产饲料、添加剂的食品成为众矢之,很多市民谈之色变。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有机农业,卖果汁的、搞房地产的、造电脑的……这些与农业搭边或不搭边的明星企业和投资者,纷纷扎进到有机农业。一切曾经看起来很美,种植、管理、收获有条不紊运行之下,却很少有机农业能真正盈利,为什么有机农业这么难?
国内有机农业“怪圈”频现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繁荣昌盛,腰包鼓起来的中国老百姓开始对健康有机的农产品越来越偏爱,有机农业一直在稳步发展。然而,一切似乎看起来很美,实际上不少有机农产品的经营开始陷入了信任危机,涉及到生产、认证、销售等问题。
1、生产环节监管薄弱
在国内大部分发展有机农业的地区,广大农户都认为有机农产品是块活招牌,并因此发家致富,所以大伙都深知这块牌子的重要性,更不会随便砸了它。在我国的绝大多数有机种植基地,肥料用的是腐熟的有机肥,防病除害用的是诱蚜黄板、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等生物手段,这样一来有机农产品成本要比一般农产品高出很多,有些甚至是十倍多,售价好,加之与普通农产品在外观上差异不大,也有生产者为了追求高利益,利用有机农产品监管部门漏洞,参照普通农产品的种植方法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产品质量得不到保障。
2、认证环节乱象丛生
国内较为有名的有机产品认证机构主要包括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北京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COFCC)等20多家,这些认证机构遵循严谨的认证程序,在社会上形成了良好的口碑,含金量很高。但出于不法利益的驱动,暗地里却逐渐形成了一条未被官方认可的有机农产品认证产业链,只要交了钱,非法中介或机构就会派专员负责申请、审核、实地检查等认证等全套服务,这样整个市场就乱了套了。还有部分包装企业也瞅到了有机农产品的这块蛋糕,随机印刷有机标签,这样利益翻倍,却不知带给诚信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伤害有多深。
3、销售环节以假乱真
有关机构曾经做过市场调查,发现绝大多数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概念不清楚,他们容易把有机农产品和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混为一谈,认知上更多的体现在“价格贵、口感好、有营养、无污染”等特征上,因此很难正确鉴别出有机农产品的真伪。很多超市的管理者也未完全搞懂有机农产品为何物。“有机”“有机产品认证标志”等标签随意贴,而我国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明确规定,获得有机产品认证的单位或个人,应当标注认证机构的标识或机构名称。
现实生活中,以上现象毕竟只占少数,小编在此将其列举出来,并非对我国有机农业有过多的谴责,而是为了让不法行为无所遁形,让真正推进有机农业发展的辛勤耕耘者更加坚定自己的方向,让有机农业在中国根基更牢,更“有机”会。
有机农业“怪圈”如何破局
有机农业发展虽然一路坎坷,然值得庆幸的是,经过那么多年的磨砺,也涌现出不少先行者和破局者,他们为我国的有机农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信心。
在广东省惠州市罗浮山山脉有一个CSA生态农场,从2013年开始发展有机农业,经过多年的沉淀,如今已经成功打造集种植、养殖、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农场。农场占地面积超过500亩,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足,土壤肥沃,富含多种矿物质,周围无工业污染,具有发展有机食品原料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环境好,品质好,种出来的有机产品虽然售价高一些,大家也愿意接受,毕竟吃得放心,同时还能利用假期、带着家人到有机农业基地游有机园、采有机果,零距离亲近大自然,感受万物生长的来之不易。
虽然现在有机农业市场秩序混乱,还有投入大,周期长,回报慢的基本特征。撑这些有机业者们做下去的,更多的是个人的追求和信念,彩耘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最关键、最难的问题,毕竟市场是很大的,慢慢做,稳健地扩张增长。
1、打通销售不畅难关
让农民转变生产方式,提供更加安全的农产品,在技术上一点不难,难的是怎么让这些安全的农产品实现应有的价值。如何实现销售是有机农业最大的痛点,消费者才是最关键的。所以彩耘坚持做线下售卖机,给顾客高频的体验机会,而且经常做地推,和顾客面对面地接触沟通,慢慢地影响他们,让消费者从疑虑到接受。
2、补足物流配送短板
我们常说“冷链物流”最后一公里对于生鲜电商来说是“恶梦”,对其来讲,要想获得长期发展,就要拥有自主的冷链物流配送团队,或者自己建设,或者引入“众包物流”,或者“引入生鲜社区配送”资源,真正补足自身发展的短板。
3、加强有机认证监管
目前我国有机食品认证资质审查不严,特别是一些中介公司也在承揽认证业务,扰乱了有机食品认证管理体系,应当引起相关监管部门重视,同时有机农业本身要进行生产监管,不靠标准要靠自律。这样才能让消费者对有机食品更加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