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品牌农业建设,沿胶州湾拾级而上
青岛有两大显著特点,一个是对外开放城市,另一个是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农村面积最大的城市。这样的特点,决定了青岛品牌农业的优势。近十年来通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市场建设工程,青岛市成为农产品品牌大市,创建出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试点城市、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市、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和山东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而进一步提升品牌带动力,促进农民增收乡村振兴,成为青岛市的新目标。
进入“十三五”,青岛制定了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提出围绕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打造“以城带乡、产城融合”双轮驱动的全域统筹发展模式,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通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夯实农业品牌持续发展的基础,创新带动机制。规划到2020年,县域生产总值突破5500亿元,占全市比重达45%。财政收入500亿元,占全市比重30%。市农委主任由翠玉说,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对青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是极大的机遇,更是农业品牌战略发展的重大机遇。提升品牌带动力,我们还在路上。
我们沿胶州湾“拾级而上”,求变、转变、突变就发生在田间地头,时髦、时尚、时兴是农业呈现的城市色彩。青岛品牌农业正在“拾级而上”,“拾”的是统筹城乡发展大机遇,“上”的是乡村振兴大舞台。从外向型市场带动,到政府项目推动,再到自我良性运转,品牌农产品如何向品牌农业升级?农村经济如何从数量型向质量型发展转变?农委副主任杜绍波说,“由虚转实。”怎么转?我们走马观花看了三个市,却已窥见青岛的振兴之势。
一、“田园莱西”——以园区建设再造品牌新产能
图为店埠镇的现代农业园区 摄影孙鲁威
青岛市1-9月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80,同比增长8.2%。促增收的主要措施是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发展精深加工农业、现代农业园区、休闲旅游农业以及“互联网+农业”。目前,建成投产过千万的农业项目471个,总投资487亿元,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3000多家,初步形成了莱西粮油加工区、即墨莱西畜牧业加工区、胶州食品加工区、黄岛海产品加工区。全市农业产业化水平达到70%以上,农产品出口额稳定在50亿美元,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城市第一位。
莱西市是青岛外贸的老出口基地,加工企业起步早。随着市场的变化,企业目前面临着外销与内销同时拓展的新需求,也面临着数量和质量同步提升的新矛盾。市政府起草了《培育和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实施意见》,以增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科技竞争力,延续产品和品牌的生命力。同时,围绕“田园莱西”公用品牌建设,推进全市农产品品牌认证率,提升品牌总价值。争取到2020年,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产地面积占比70%以上。
青岛佳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青岛东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都是莱西市几十年的花生出口加工企业,也是排在全国前列的花生加工出口企业,年加工花生制品总量都在10万吨左右,年销售收入七八亿元。随着市场由日本、韩国向全球拓展,由外销向内销拓展,对于原料的紧缺感受强烈。佳德带动了6万亩花生基地,还在辽宁、吉林建了基地。公司董事长黄令佳反映,目前花生种植国家没有补贴,难以发展规模化种植。而随着花生进口不断增长,我国花生自给率只有39%,收购价格也是大起大落,产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东生拥有青岛市唯一的国家花生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农业部)。公司董事长王明磊介绍,土地流转价格由每亩300元涨到1200元,而近十年出口利润偏低,平均在7-8%。公司4年前拓展内销,至今尚未持平。建议国家在农业品牌建设上选出一批有代表性的企业继续予以扶持。
从村企成长起来的青岛九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也快30岁了,成为全球肉鸡加工设备最先进、国内获得出口资格认证最多的企业。2008年-2016年,禽肉年出口占全国对日、欧出口总量的近四分之一,并连续九年稳居全国首位。2016年完成销售收入81亿元,实现利税9000余万元,出口创汇1.26亿美元。出口日本产品占全国对日出口的20~22%。集团党委书记、副总裁王恒虎说,入世之初,面对日本实施的技术壁垒,九联积极应对。“公司+农户”改为“公司+农场”,落实了源头控制;农工变股民,确保了生产稳定。品牌影响力发生在2008年的食品安全事件后,39家对日出口企业唯独九联零检出,市场需求三年翻一番。九联先后在广东、广西投资建厂。规划到2030年,再建12个九联,肉鸡屠宰规模达到13-15亿只,销售收入2500-3000亿元,实现利税100亿。由产品品牌到经营品牌,“九联模式”依旧在路上。面对饲料原料价格剧烈波动,到期货市场去规避原料价格风险,这也是九联下步要做的。政府组织的培训很多,他们希望内涵拓展。
企业走出去,园区跟上来。按照青岛市政府2013年出台的《关于实施现代农业十大重点工程的意见》和《2016年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以大沽河现代农业产业带和现代农业示范区、新型社区农业示范区建设为核心,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园区,并制定了“十化”细则和管理办法。到2016年,累计开工现代农业园区433个,市级以上财政投入3.07亿元,使各种主题的现代农业园区总数达到849个,种植面积50万亩。莱西西南就亮起了一个红彤彤的“沽河文明”——“店埠胡萝卜”。目前已形成五万多亩胡萝卜生产基地,年产25万吨,成为胶东半岛最大的胡萝卜生产基地。
青岛有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营了3万亩蔬果种植基地,年出口果蔬创汇6000多万美元。公司被认定为青岛市农业智能装备专家工作站和青岛市企业技术中心,是青岛智慧农业产业战略联盟企业。自主研发的胡萝卜智能分选机器人获得第五届全国创新创业大赛全国优秀奖,入围农业部全国农村双创项目创意大赛全国半决赛。公司负责人说,园区的经营是企业做市场,农户种管收。我们要通过机械化、智能化提高种管收效益。
青岛杰丰有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营的“山后人家”走的是农耕文化路线。“山后韭菜”一年只割一茬,“皇帝要吃等一年”。整个园区包括9个村庄2000余亩土地,带动周边发展果蔬种植面积10000余亩,成为国家和省市的现代农业、休闲农庄、农业旅游、畜牧旅游、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村创业创新等示范基地。园区一年四季接待游客1万人以上,并拥有接待2000人同时就餐的能力。预计到2018年底,三产融合后的“山后人家”更亮了。
店埠镇找到了乡村振兴的感觉:坚持以壮大店埠胡萝卜产业和弘扬店埠农耕文化为主导,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几年来,整合各级财政资金1.4亿元,建设了2万亩的现代农业园区。同时,撬动社会资本投资40多亿元共同开发建设一二三产。我们看到,路、沟、棚、水、林、塘铺排一新,技术中心、示范推广中心、检测中心、物联网控制中心、农民田间学校、胡萝卜交易中心、种苗繁育中心,都开张了。
二 “故事平度”——以项目整合提升品牌带动力
图为大泽镇农民刘元久给记者说他的账本 摄影孙鲁威
平度市青岛市面积最大的一个县级市。平度市农产品注册商标400多件,品牌农业成为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全市“三品一标”认证产品140个,其中地标产品18个,产品数量和区域保护面积5年来始终稳居全国县级市首位。近年来,平度市外销农产品品牌产品占98%的份额;大沽河流域现代农业园区80%以上的品牌蔬菜出口。据测算,2016年,全市品牌农产品实现产值40.2亿元,为农增收10.9亿元,户均增收2800多元。而人人共有机遇,享有成果,这是我们的平度印象。
在青岛市“十三五”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中的一项主要任务是加快平度莱西崛起。通过一系列措施中,近年来,青岛市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势,大力发展“新六产”,以加工业带动“接二连三”,以旅游业带动“隔二连三”,以“互联网+”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让农民更多分享农业增值收益。
平度近年来深化农村改革,强化基础建设,注重市场培育,逐步形成了发展品牌农业的清晰路线:优化主导产业布局,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施品牌化运作。全市有200万亩耕地纳入生产功能区建设,74%的耕地实行规模经营,1万多人成为新型职业农民,900多家农资经营店纳入青岛市农药监管追溯平台管理。平度市品牌化运作更是经验丰富,硕果累累。连续十年举办“春之歌”云山大樱桃、“夏之恋”明村西瓜、“秋之韵”大泽山葡萄、“冬之情”马家沟芹菜四季节庆活动,今年又创办了中国养生美食文化节。
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2016年6月,平度市被确定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县,是青岛市唯一入选县市。试点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平度市综合改革办公室今年3月印发了《2017年“农创平度”推进方案》提出,全面打造“农创平度”品牌,推出“六大模式”:农创+科技、+名品、+旅游、+电商、+工贸、+脱贫。统筹布局建设28个优质高效农创项目,总投资59亿元,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和田园综合体“三园一体”建设。放大18个地标产品效益,带动更多农民创新创业。计划全年新扶持农民创新创业1万人以上,新增城乡就业1.5万人以上。
“青丰种业农创体”是“农创+科技”模式。总投资5亿元,建设了“四中心一基地”即良种研发中心、良种加工中心、良种展示中心、综合服务中心和14万亩良种繁育基地。引入青岛第一家涉农院士工作站和青岛农业大学平度校区,培育的“青丰1号”优质小麦品种获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农创体联合育种合作社132个、育种户17600个,年繁育推广良种4000万公斤。目标是争取到2018年实行全市小麦统一供种,力争年良种推广面积600万亩以上,增加农民收入2.6亿元以上。而“青丰+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民”的创业服务体系的构建,必将为乡村振兴提供样板。
“农创蓼兰”是农创体衍生品牌。蓼兰镇镇长车永刚介绍,青丰种业、何家店花生电商产业园、杨家顶子扶贫、农创工坊都是蓼兰镇的农创体品牌。蓼兰镇是全国著名的“小麦良种之乡”、花生产业基地,有了农创体,目标就是将全镇18万亩商品粮基地全部打造成以小麦、花生为主的良种繁育基地。农创工坊与北京一亩田、淘宝等签订合作协议,聘请专业运营团队为返乡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士兵、农村能人等免费培训和创业孵化,培训孵化了一大批创业明星。还有杨家顶子扶贫创业园等10多个高标准创业园区,聚集众多合作社、加工企业、购销大户进入创业就业。
农创体建设使平度农民创业创新的领域不断向新品种种养、新技术开发、新模式拓展,基本涵盖了种养加工和产供销的全产业链。同时,创业起点越来越高,要素投入明显增加,创业主体素质更高。“农创体+名品”模式的马家沟芹菜农创体建设了首座芹菜博物馆、马家沟芹菜示范园,今年10月份还承办了首届中国养生美食文化节。“农创体+旅游”的泽山农创体带动大泽山葡萄种植面积已发展到3.5万亩,从事旅游业的农民比2015年增长65%,带动就业3800多人,年接待游客60多万人。63岁的葡萄种植户刘元久告诉记者,他种的4亩有机葡萄优质优价供不应求。十九大提出承包到期再延长30年,让他吃了定心丸,要再干30年。
我们采访了金色土地上的“种子选手”侯元江、大泽山葡萄专家昌云军、扶贫路上的带头人杨同林、花生电商创业拓荒牛大王何洲文,我们听说了山东鸡蛋大王陈锡佐、本土创业带头人孙秀凤、“粮食银行”的拓荒牛陈文功、科技服务创新的领路人蒲克臣、“一亩田”平度网农之家负责人赵延俊、追逐黑色梦想的李春香的创业故事。这样的创新创业明星已经有200多人。故事平度,讲故事的人越来越多了。
三、“色彩胶州”——以产业自律擦亮地标老品牌
图为苑戈庄马铃薯批发市场正在卸来自内蒙古基地的种薯 摄影孙鲁威
胶州市位于胶州湾西岸,面临着青岛新交通枢纽建设的重大机遇。以胶州红辣椒、胶州马铃薯、里岔黑猪、胶州大白菜“红黄黑白”四大特色优势产品为代表的胶州品牌农产品,也面临着老地标提升竞争力的挑战。近几年来,市政府全力实施了特色优势产业提升工程,集中培育了一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规划到2020年,市级以上农产品品牌要达到100个,“三品一标”认证率达到90%。任务极其艰巨。
从打造品牌的角度看,“红黄黑白”四大特色优势产品有三种是鲜食蔬菜农产品,加工增值的空间不大,发挥合作社与行业协会的组织作用,实现行业自律,是提升品牌效益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路径。而产地合作社就是最重要的生产组织者和管理者,也是品牌建设的实施者和收益者。近三年,青岛市农民合作社累计实施财政支农项目230多个、涉及财政资金1.3亿元。目前,全市加入合作社的农民有69.4万户,农户入社率达到49%。2016年,全市工商登记农民合作社达到8719家。合作社拥有注册商标694个,占合作社总量的8.7%。获得 “三品一标”、农产品地理标志和QS认证的有417个,提升了合作社市场竞争力。
胶州市2015-2016年投入1000多万元,实施“红黄白”特色产业提升工程,支持了大白菜、马铃薯和辣椒产业振兴。创新了以“政府引导、协会组织、企业主体、市场主导”为主要模式的产业整合运行机制,先后支持成立了大白菜协会、马铃薯产业协会、辣椒产业协会、茶协会、果品协会等行业或产业组织,引导合作社实施品牌战略。品牌在全市农业经济中的贡献率已超过40%。
胶州大白菜年种植面积6万亩,品牌认证基地6000亩。4家种子企业年销售大白菜种子100万斤以上,7家加工能力千吨以上的企业既生产泡菜系列,也有汁、粉系列。胶州大白菜年产业总值达到14.6亿元。2008年起,胶州市政府连续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了“胶州大白菜优质化生产示范区”,还拨付专项资金扶持大白菜异地市场开拓,胶州大白菜连续6年被农业部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早在2004年,胶州市政府就组织成立了胶州市大白菜协会。协会制定的胶州大白菜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使产业走上了标准化生产轨道。协会创新了“生产基地认证制,产品质量追溯制”管理模式,确立了“一个核心、两条主线”的品牌运作思路:以质量管理为核心,以“种出来、卖出去”为主线。要求品牌菜必须产自经过协会认证的基地,面积10亩以上成方连片,在每棵菜上粘贴“胶州大白菜”证明商标标识。协会2013年被省工商局授予山东省地理标志商标运用示范单位。胶州大白菜研究所所长荆世新说,现在亟待解决的生产效率问题,下一步协会要推动土地流转,促进机械化生产。
胶州马铃薯是胶州市最重要的农业产业,第一高产值作物。常年种植面积13—15万亩,面积仅次于滕州为山东第二。胶州马铃薯面临的问题也不少,包括种薯质量问题,种植管理水平问题以及销售模式问题。经过外出学习,发现了行业协会的重要作用。2015年农业局提出实施胶州市马铃薯产业提升工程,在苑戈庄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建立了青岛市首家马铃薯种薯繁育技术中心,成立了马铃薯产业协会。两年来,胶州马铃薯种薯质量有极大提高,3家企业获种薯生产经营资质。
10月31号,马铃薯产业协会党委在中国马铃薯最大的贸易集散中心之一的苑戈庄市场召开成立大会,92名党员都有了具体任务。合作社理事长、协会会长宋增太介绍,目前胶州商品薯产量和效益居全国前列。恒温库库容和商品薯入贮率全国第一。今年马铃薯面积18万亩,是2010年以来播种面积最大年份。主要原因是正规种薯公司的种薯份额逐年加大,政府监管、协会把关等因素。他说,今年胶州种薯大田表现一枝独秀,没有一起质量投诉。
“里岔黑猪”的运作模式最给力。2012年里岔黑猪获地理标志认证,胶州市开启了保种选育和产业化开发运作。出台了《关于加快里岔黑猪保种选育和品牌保护发展的意见》,成立了由分管市长任组长,畜牧兽医、发改、财政、商务、环保、科技、国土、公安、市场中心、工商、质监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近几年累计争取项目扶持资金达到1000余万元,还协调金融机构增加了养殖企业的贷款规模和授信额度,对养殖场户实行贷款贴息补助,实行合同养殖并由合作社为社员提供信用担保服务等方式,建立起多元化的里岔黑猪发展资金投入机制。
政府搭台,实体唱戏。多向互动,持续发展。青岛胶河源农产有限公司原来只是一家国企的生产基地,近几年开始投资扩大生产,打造出山东省著名商标“胶河源”。目前胶河源基地年出栏里岔黑猪出栏2000余头,生产胶州大白菜等优质蔬菜2500余吨,有48种农产品获得有机认证。公司投资60万元建设了粪污回收处理设施,下一步计划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基地流转土地1104亩,技术辐射以及直接利益辐射周边农户达1280户。
青岛市政府出台的《青岛市农产品品牌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全市农产品品牌价值要达到100亿元。要实现这样的量级,路还很长。要在短时间内更好地解决发展的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还需要加强机制创新,做产品品牌之前先做管理品牌、模式品牌、发展品牌,最终形成文化品牌。青岛的脉络,就是这样在跳动。
撸起袖子加油干,青岛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