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P新平台给农业带来了什么?

发表于:2017-11-30

  “托管以后,每亩水稻能增产百把斤,每亩小麦至少能增产200斤。”11月底,稻谷已经收获,冬小麦刚刚播种完毕,站在广阔平畴,安徽省产粮大县庐江县郭河镇南圩村家庭农场主魏守福欣喜地望着脚下的这片土地,土地又在孕育着新生机。

  种地可以更轻松

  “以前种田,用的是自家的小机械,地整不平,为了保证出苗率只能多撒种,收获了没有烘干机只能低价卖。自从2015年把流转的560亩地托管给了中化农业技术服务团队以后,公司统一管理,植保、插秧、烘干都有大机械,效果好,费用还低。用工少了,药、肥、包装等成本都降低了,产量还提高了。就说这冬小麦,用上现代化智能播种机,15分钟就能完成一亩地的播种、施肥,出苗又齐又匀,不用说利润提升了一大截。”憨厚的魏守福说道。

  “他当地主,我们当长工”,中化农业MAP事业部总农艺师杜树海打趣,“庐江示范农场我们采用‘两优一休’种植模式,即种植优质稻和优质麦加上土地修整,通过品种筛选拉长稻麦茬口期,土地种养结合。采用的集成技术可不少,水稻测深施肥、农机农艺结合、秸秆全量还田、深翻耕耙等等,通过高产高效攻关,达到试验示范的效果,引导更多农户加入。”

  视野拉远到东北,今年的收获季节,位于玉米黄金带的吉林省双辽市很多农户做起“甩手掌柜”:他们把土地托管给中化现代双辽服务团队,从种到收直至销售,全程服务。

  “原先种地,全家老小齐上阵,出力还不挣钱;现在啥也不用干,化肥都没扛过一包,还赚了十来万,简直不敢相信!”双辽市卧虎镇六家村农户李继光感叹。除了玉米收获时抱着好奇心回家瞅瞅,他其余时间都在外打工。今年李继光一共托管300亩地,一亩地增产300斤左右,扣掉托管费,每亩净赚330元,一共赚了10万出头。

  中化双辽服务团队自2015年起探索土地托管模式,2017年全面开启全程托管服务,农户可以申请从种到收全程托管,也可半程托管。

  过去农民播种是凭经验,而中化农业则是给土壤“量体温”,根据地温决定播种时机;今年双辽地区粘虫灾害较重,早在6月份,公司就针对粘虫、玉米螟等进行诱芯预测,准确预报出爆发时间,从而在病虫害爆发之前精准灭杀;除草高科技也让农民“称奇”,中化技术人员对传统的植保机械进行了改装,喷雾更加均匀,不仅药效好,而且节药节水节工。还根据草龄、苗龄调整配方,让药剂更有针对性。此外,通过添加助剂大幅提高药效,药量减少20%以上;在施肥上,采用智能配肥直供模式,根据地块养分差异、目标产量和玉米不同生长阶段,制定包括拌种肥、口肥在内的全程肥料施用方案,用肥量也从一垧地2000斤降到1600斤。

  同时,中化通过自购农机具,同时整合社会资源,已经实现玉米全程机械化作业。正是由于高度机械化,2017年,中化双辽服务团队以不到20人的规模,全程托管了19000亩耕地、半程托管耕地15万亩。公司还和下游企业产销对接,玉米籽粒机收以后,便直送下游企业烘干。不仅卖粮难迎刃而解,还能卖上更高的价格。

  据测算,通过农资节本、植保丰产、品质提升和产销对接等,每亩增收约200元,今年全程托管的19000亩耕地,合计为农户增收260余万元。

  农业可以更智慧

  停在地头的植保无人机,摁下按钮后腾空而起,一天轻轻松松完成500亩的作业量;分布在基地的7个智能配肥站,轻触屏幕,量身定制的营养套餐通过纵横交错的管道,送往每一株芦笋根部;埋在地下数不清的传感器,将各类种植数据实时传输到管理平台……这一幕出现在中化农业为江苏省徐州市沛县芦笋种植大户顾玉军建设的MAP示范农场。

  芦笋种植效益很高,但管理要求也极严。针对这1400亩芦笋,中化农业为其配备了专职农艺师,量身定制植保方案和施肥方案。

  基地配备了7个中化液体智能配肥站,每个配肥站均有四种不同配方的肥料,包括高氮型、高钾型、均衡型、氨基酸型等。工作人员只需要根据芦笋生长阶段,在触摸屏上选择相应的选项,剩下的工作交给机器,1400亩基地的施肥,一天时间便可完成。在植保上,中化农业提供全程农药防治方案和产品,并与大疆公司合作,为基地提供高效智能的飞防服务。

  MAP农场还引入了智慧农业的元素。截至目前,这个1400亩的芦笋基地未发生任何病虫害,长势非常健壮。原因就在于,借助卫星遥感技术实时监控气象和病虫害,对数据进行分析后拿出防治方案,使得整个基地实现智能化、标准化管理。

  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让农业“菜鸟”也能轻松种地。顾玉军对此深有感触:“我购买的不仅仅是肥料、农药,购买的其实是中化的全程服务和优秀团队。”

  “凭借手上这套现代农场管理系统,可以随时随地监控5000亩承包地的生产状况,在短短的半个小时之内,土地的人员工作情况、机械作业情况、庄稼长势情况,全部都能了解到。要在过去,我一块地一块地跑,最少要5天。”安徽省巢湖市种粮大户茆诗银指着平板电脑上的线上MAP智慧农业平台系统说。在附近的MAP农业服务中心,智能配肥站的技术人员,只需要根据作物生长情况在触摸屏上选择相应的选项,剩下的工作交给机器,5000亩地的肥,两天时间便可完成,并提供全程农药防治方案和产品。

  中化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技术人员彭江南介绍,借助互联网汇聚种植、气象、农产品等海量大数据,整个农场都可以实现智能化、标准化管理,这种套餐的种植方案,能将农民每亩地的投入成本至少降低20块钱。

  资源整合 MAP平台助力现代农业

  目前,MAP平台在种植关键技术集成,例如水稻玉米小麦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等方面以及智慧农业平台建设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在安徽、吉林、黑龙江、江苏、湖北迅速建成了一批示范农场,覆盖面积超100万亩。

  “MAP平台主要提供从产到销全方位解决方案,希望能够帮助规模种植者和农户获得更好的收益,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化集团公司总裁助理、农业事业部总裁覃衡德介绍。MAP战略通过广泛合作汇聚资源,聚焦普通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需要,立足于服务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着力解决“耕地有效适度规模化”和“把地种好”这两个根本问题,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农业综合解决方案。

  通过与本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依托本地化服务团队,建设“MAP示范农场”和“MAP技术服务中心”,推动土地适度规模化,并提供包括土壤检测、品种规划、配方施肥、定制配药、农民培训、智慧农业、农机服务以及农业金融、烘干仓储和农产品销售等在内的“7+2”农业综合解决方案,不断推进农业生产环节的集成化、科学化和品质化。在此基础上,中化农业通过智慧农业系统的搭建,实现农业技术标准的数据化、栽培管理的精准化和农场运营的智能化,帮助农户科学决策,精准生产,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进而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转型进程。

  “庐江MAP技术服务中心刚刚启用,明年我们将建50座以上的MAP技术服务中心。未来三年,我们会有两三千个农业技术服务员驻扎在这些农业服务中心,每天和种植大户在一起,不断研发种植技术,不断迭代。确保每个区域能够不断形成真正有竞争力的标准团队,指导农民生产。”覃衡德表示。中化农业技术升级有强大的支撑,包括国家、省级和本地三级专家队伍,和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技术支撑力量。

  11月29日,安徽农业大学与中化农业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通过产品开发、技术转化与推广、共建创新创业孵化平台、联合开展项目研究等途径,建立校企之间的长效合作机制,重点在品种培育、耕地质量提升和精准施肥、智慧农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八个方面开展战略合作。

  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姚佐文表示,中化农业的MAP模式和安徽农大构建依托大学为基础的农业推广体系有很多相似之处和契合点。小农户和大市场之间需要培育大量的新型农业主体,然后带动分散的农户。MAP模式线上线下的互联网信息化手段,能够有效的消除小农户和大市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小农户能够融入到大市场中,改变以前不知道该种什么,不知道怎么去种,也没有谁能帮助他种这样的局面。

  “MAP战略是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农业产业的结果。借互联网思维,整合资源为我所用。”覃衡德说。MAP是一个开放的平台,目前,平台引进了种业、农用机械、金融保险等方面的合作伙伴,“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进来,完善模式,为农户贡献更大价值。”

  MAP合作伙伴、安徽喜洋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宜坤认为,双方合作就是想解决农业科技应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当地农业产业有中化这样的央企推动,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