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田养“害虫”,这个县1年卖出8亿元
种豆不为得豆,而是为了养“害虫”?
在江苏灌云,当地农民在豆子地里养豆丹,1亩地挣15000元,小禾带您一探究竟。
全县年销售额超8亿元
豆丹,即豆青虫,外形跟蚕相似,高蛋白、低脂肪,且有温胃之效。以前的害虫,变成了美食。
在灌云县,以餐饮带动,已经形成了养殖、销售、加工一体的产业链,小豆丹成了富民大产业。
43岁的姚连天是灌云县小伊乡花厅村第一户养豆丹的。2016年,按照从乡政府培训班上学来的养殖技术,他建了两个网棚试着养一养,第一年就卖了5万多块钱。试养成功的姚连天在20亩承包地里全部建上了网棚。
姚连天介绍说:“年景好的时候,大豆亩产约500斤,以每斤2元计算,一亩大豆的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而一亩地养豆丹,产量在100斤以上,即便以现在150元/斤的价格计算,每亩地的收入也在15000元以上,是种大豆的15倍。”
灌云县农委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县豆丹人工养殖规模1万亩,2016年豆丹的年成交量3万余吨,销售额超过了8亿元,直接和间接带动超过5万农民实现季节性就业。
科技支撑豆丹养殖产业化
灌云的豆丹养殖,得益于其大豆种植传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灌云是国内有名的大豆之乡,高峰时种植面积达到80万亩,后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到2005年时降到了12万亩,现在还有约3万亩。这对于依靠以大豆叶为生的豆丹而言,无疑是致命问题。
“如果大豆植株不太好,每亩地投放虫卵5000粒左右为好,如果大豆植株生长茂盛,一般投放10000粒以上,这样可获得最佳的产量收益。”夏振强是当地较早从事豆丹研究和品种改良的学者,近10年的研究让他掌握了一整套科学、高效、便利的豆丹繁殖和生长技术。
他以技术入股的方式与人合作成立了一家科技公司,专业从事豆丹的养殖和繁殖工作,这也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具体体现。
为推动豆丹产业做大做强,灌云县出台了一系列举措,从资金引导、技术引领、品牌打造上给予扶持。灌云县将灌云豆丹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并且联合国内权威机构制定《豆丹养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成为江苏省首个豆丹养殖行业标准,县财政还拿出专项引导资金,给予真金白银的补贴。
文章转自人民网、中国乡村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