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大整治丨浙江余杭:生态宜居启新章
本报记者 蒋文龙 朱海洋
游完西湖后,再去哪逛逛?不少到浙江的游客会做出如此选择:到嘉兴的乌镇、西塘,在古镇里找寻江南味道;赴湖州的德清、安吉,在民宿里体味本土风情;抑或去杭州境内的淳安、桐庐,陶醉在绿水青山之中……这些地方距离杭州百来公里,近几年,炙手可热,不可不到。
不过,这场乡村旅游的争霸赛,正迎来一个强劲的新对手:地处杭州近郊的余杭区。尽管比山水资源,余杭难敌浙西山区;比特色民宿,浙北湖州早已先人一步;比特色景区开发,人家也早已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何以争锋?记者看到,抓住独特的区位条件和市场优势,扬长避短,余杭在乡村农旅融合上,意图一领风骚。
“作为经济发达地区,余杭‘三农’怎么发展?光种种养养,光生态宜居肯定不够,必须抓住毗邻大都市的优势,走农旅融合的发展道路,方能实现效益最大化。”葛建伟是余杭分管“三农”的副区长,十多年前,还在鸬鸟任镇长时,就已力主农旅融合。
然而,十年间,相比余杭工业、服务业的高歌猛进,以及周边县市乡村旅游的如日中天,余杭在乡村旅游上的产值和增速则相形见绌,亟待尽快行动起来扭转局面。
去年,余杭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计划在三年内,将所有建制村建成美丽乡村精品村。此后,无论是“美丽余杭”行动计划,还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又或是即将出台的“高水平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余杭都将农旅融合作为重中之重。
7月14日,全国各地浙江商会的50多名代表齐聚余杭,共同发起成立了“省外浙商农旅投资合作交流中心”。数据显示,去年,余杭休闲旅游业共接待游客875万人次,直接经营收入超过8亿元。农旅融合这条路,余杭走对了!
余杭崇贤街道新桥港治水后,成为取景胜地。资料图
臭塘变身莲花池
多年持续大力治水,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把公共品变成有价值的商品,让乡村具备“造血功能”
夜幕降临,运河街道新宇村盛家港的莲花池旁,人头攒动。荷叶、莲花的清香,伴着夏日虫鸣,让漫步在“荷塘月色”的游人们心旷神怡。但谁能知道,三年前,这里还是人人避之不及的臭水池。
说起这段历史,街道办事处分管农业的副主任周文泉感触最深。过去,运河街道有两大拳头产业远近闻名,即温室甲鱼和黑鱼养殖,杭州市场的黑鱼近半来自此处。“尽管富了百姓口袋,但由于养殖尾水随意直排,导致小微水体发黑发臭,老百姓怨声载道。”周文泉说。
对此,当地政府伤透了脑筋。如果关掉,毕竟牵涉千家万户,尤其是养殖户的切身利益;如果改造,试用了各种办法,可都收效甚微。“五水共治”在全省推开后,已经容不得余杭再作迟疑。运河街道决心铁腕整治。
然而退养后,农民很可能找不到新的谋生手段。因此关停之前,必须确立新的产业发展方向。经过多方调查论证,街道瞄准了荷花种植。莲藕浑身都是宝,荷叶能制茶,秆茎可入药,单是采藕带,亩均毛收入就有万元左右,比养黑鱼赚钱多了。关键在于难以处理的河道淤泥有了好去处,回塘种藕后就能变废为宝。
经过整治,2400亩甲鱼塘和黑鱼池一举清退,取而代之的是3100多亩莲池。周文泉告诉记者,政府除了予以适当补助,还提供一家一户难以完成的公共服务,比如,引进优良的新品种,邀请专家进行技术培育,引入第三方的秸秆回收组织,提供土地流转统一发包服务,还有招引龙头企业入驻提供后端营销,等等。
风蒲猎猎弄轻柔,藕花无数满汀洲。曾经引得无数人神往的余杭风光,重又完美地展现在人们眼前。看到人气渐旺,运河街道又因势利导,在莲池中营建了大量游步道。过去,养殖场的水体都是劣五类,现在,已经普遍提升到四类以上。接下来,当地还准备把运河以北的四个村统一纳入精品区块建设计划,开展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打造运河水乡古风情小镇。
新宇村盛家港的变迁,在余杭绝非个例。作为典型的江南水乡,余杭境内水网密布,曾经一度饱受污染直排、沉船河坝、水系不畅之累。“基础设施建设得再好,如果治不好水体,老百姓还是没有获得感,大环境也不可能优美。”余杭区“五水共治”办公室工作人员毛凌云说,几年来治水倒逼余杭产业升级,建立健全清淤轮疏机制,农村的水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3年以来,余杭完成了138个村庄的生活污水治理,投入资金7亿多元。余杭抓“治水”并非简单砸钱,而是尽量采取低成本、易操作、可推广的治理手段,也并非“一招鲜”,而是将其放入环境综合整治中,搭配电线的“上改下”,生活污水的截污纳管、农房外立面的改造等工程,最关键的是植入产业元素,让公共品变成有价值的商品,让乡村具备“造血功能”。
城里钞票山里花
充分利用毗邻沪、杭大市场的优势,顺应城市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的消费需求,促进三产融合
“以前都是梨农让我帮忙卖梨。今年倒过来了,他们竟然跑来问我,有没有蜜梨卖些给他们。”说起这个变化,陈梅生打心眼里高兴。
陈梅生在鸬鸟镇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年近古稀的他,50岁开始在荒山荒坡上种蜜梨,如今,18个年头过去,他自家的梨园面积倒没有多少增长,可全镇蜜梨发展到8000亩。蜜梨成了鸬鸟镇的金名片。
鸬鸟蜜梨,个大味甜,肉质脆嫩,是不少杭州人的最爱。盛夏七月,正值上市期,往往未及熟透,枝头上的蜜梨早已销售过半。驱车穿过鸬鸟镇,在主干道两旁,随处可见临时梨摊。不用吆喝,就有小车驻足,买上几盒放入后备箱。而更多看不见的订单,则是来自于微信。
“随着乡村旅游在鸬鸟的兴起,蜜梨成了绝佳的伴手礼,至少一半的产量是被游客消化掉的。游客们一传十、十传百,网络订单自然也接到手软。”余杭区农技推广中心的副主任王朝丽说,“因为不愁销,在杭州勾庄的水果批发市场,根本看不到鸬鸟蜜梨的身影。”
为何梨农会倒过来问陈梅生买梨?陈梅生告诉记者:过去梨农只会种不会卖,销售订单全仰仗龙头企业;乡村旅游兴起后,梨农在路边随便支个遮阳伞就能卖梨,而且价格好,一市斤能卖到五六块;而自己的果业公司,主打商超渠道,经过严格挑选和精致包装,批发价也只有13元每公斤。仔细比比,一是赚头不如梨农多,二是赚得不如梨农轻松。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龙头企业主,陈梅生不会去跟梨农抢占马路市场。但面对蓬勃发展的旅游市场,他也不得不考虑逐步转型。除了继续盯牢商超渠道,陈梅生准备开拓蜜梨礼品市场和网络营销。在他看来,鸬鸟蜜梨名声在外,本身面积不大、产量有限,只要做好本土消费市场,做好“旅游+”的文章,不仅能提高附加值,未来还能卖民宿、卖风景、卖文化。
“余杭农业发展一定要走三产融合之路!”葛建伟告诉记者,“光靠机械化,或者扩大规模、提高产量,增收空间都十分有限,但如果实行三产融合,那么空间将十分巨大。”
在葛建伟看来,余杭毗邻杭州、上海大市场,而自身生态环境优越,农业资源丰富,十分适合农旅融合。如果能扬长避短,一则可顺应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的消费需求,二来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休闲观光、旅游体验需求,岂不皆大欢喜?
“如何把农村变成消费市场?又如何把农产品变成商品、礼品?我们把133个农业园区作为三产融合的桥头堡、主力军。”余杭区农业局叶维军介绍说,一方面,余杭推进风景田园建设,按照景区的要求,进行功能完善,另一方面,按照业绩对各大农业园区进行等级分类,入选A类的,可优先解决土地、科技、金融等要素支持。
今年,余杭还特别推出了名为“禹上田园”的农业三产融合区域公用品牌,准备把农产品的营销,与园区周边的民宿、农家乐、美丽乡村等旅游资源进行有机串联。根据计划,余杭将在三年内建成8个美丽农业镇街,20个风景田园综合体,30个以上“风景田园”示范点,以及美丽田园体验区和美丽农牧渔场各60个。
环境优美产业旺
依托良好生态打造大景区,区域内各农业园区、现代民宿、杭派民居贯通发展,让美丽乡村变身“美丽经济”
鸬鸟蜜梨的火爆,固然离不开上乘的品质,以及政府持续多年办节会、打品牌,但更重要的还得益于,整个西部山区人居环境改善后,乡村旅游业态的蓬勃兴起。
“工业经济高歌猛进的时代里,都是以GDP论英雄,我们这儿只能靠边站。如今,到了生态文明时代,反倒体现出后发优势。”说这话的,是径山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章晓明。
章晓明所在的径山镇,和鸬鸟、黄湖、百丈等几个偏远的西部山区,现在已被列入“大径山乡村国家公园”,区域面积达381平方公里。区环保局副局长张丽莉说,对于西部山区的这几个乡镇,余杭从十年前就开始保护,率先在全省区县一级,出台生态补偿机制,并取消工业项目招商引资考核,为留住绿水青山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杭州城区出发,驱车到径山镇径山村,路程只有一个小时,如今这条路线,成为许多自驾者、骑行客、徒步族的最爱。有人喜欢大径山的自然清新,有人喜欢这里的茶香古寺,也有人喜欢漫步山村。
前两年,为了复建径山寺,径山村山顶片区的村民和茶厂统一搬迁至山脚下。与许多搬迁项目不同的是,这个下山后的新家更具产业元素。记者看到,其取名“江南禅茶第一村”,54套农房由政府统一规划建设,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按照户主意愿,其中有51套可改造成民宿、农家乐等。目前,余杭区已确定设立5000万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全区民宿发展。
“村里正计划把所有资源打包,再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合股成立运营公司,由公司专业化运营。”在径山村村委主任俞荣华看来,尽管村里已有60多户农家乐和民宿,但同样,进行提档升级和村庄景区化运营,以及业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也已迫在眉睫,“我们认为,建设美丽乡村,光让本地居民生态宜居还不够,关键还得吸引城里人来体验、来消费,甚至来创业。”
记者了解到,在余杭西部山区,像径山村一样,领悟到“生态宜居”必须联动“产业兴旺”的,已不在少数。鸬鸟镇两年前就提出了“国际慢城”的全新理念,让游客尽享慢时光;小古城村也开始打造“慢谷项目”,吸引很多人前去体验;半山村依托特色景点开发出古道雄关带、古刹养生带和古战体验带。
总之,现在穿梭于大径山,冷不丁就能与一家特色民宿撞怀。一看它们的名字,就独具匠心,移步入内,则更是别具一格,有的主打禅道,有的主打复古,颇为精致。
去年开始,大径山又开启了全域景区化的创建步伐。从入口的布置、千亩花海的引入,到游客集散中心、小古城遗址展示馆的建设;从沿线乡道村道的提升,以及农居房的立面改造,到18公里骑行道的贯通,沿线布置各色驿站,一个现代化的乡村景区正呼之欲出。
值得一提的是,在打造大景区时,余杭注重区域内各农业园区、现代民宿、杭派民居等的贯通发展,形成相辅相成的良好关系,依托产业,让美丽乡村变身美丽经济。接下来,人才、教育、卫生、旅游、文化、交通将一并西进,随着各方面配套的逐步完善,大径山成为杭州旅游新秀已经指日可待。
事实上,通过筑巢引凤,这几年,大径山生态区已经吸引了诸多投资商的青睐:创龄小镇来了,浙商金融小镇来了,微电影小镇来了,好竹意小镇来了,红树林度假酒店、希尔顿花园酒店、杭州柏诚山缦度假酒店也来了……数据显示,近三年,这些项目的总投资超过100亿元。
最是文化能致远
挖掘文化元素,与乡村旅游新业态有机融合,形成互促互进的良性互动,农旅融合进入新阶段
说它是“竹笛王国”,一点都不为过。据统计,全世界80%以上的竹笛出自这里。谈起地处中泰街道的紫荆村,擅长舞笛弄萧的人无不肃然起敬。
紫荆,一个有着近3000人口的大村,九成是山,光苦竹林就有1.2万亩。过去,老百姓靠山吃山,只能靠砍苦竹为生,要么当柴烧,要么做纸浆,稍好些的,则加工成竹竿、帐竿、鱼竿等。价格极低,论斤卖,才几毛一斤。
实际上,苦竹能派大用场,是制作竹笛的最佳原料。改变小村命运的,是一名叫周林生的音乐教师,在他的指导下,紫荆村办起了第一个村企,也让当地涌现出一大批具有高技术水准的制笛工人。
后来,大伙自立门户办厂。尽管大多是个体手工作坊,但从种竹、养竹、砍竹,再到制笛、售笛,前后共有70多道工序,一条配套齐全的竹笛产业链也在这里形成。一些初具规模且技术相对成熟的企业,已经开始走上了品牌化经营之路。
一支竹笛上百块,甚至千元以上,让老百姓快速致富。随着名气越来越大,村里索性因势利导,提升改造基础设施,并连续举办竹笛音乐会、竹笛艺术夏令营,邀请制笛大师、演奏名家等,来村里表演交流,由此,竹笛文化集聚区的名号开始声名远播。接下来,村里还准备将非遗元素与休闲旅游相结合,让千年非遗活起来。
在余杭区文明办副主任陈树春看来,紫荆村的这一做法是个高明之举,“在各地乡村旅游纷纷崛起的今天,如何找到差异化的竞争优势?答案就在文化中。因此必须不遗余力地挖掘好、保护好、传承好,并且让文化得以优化、转化和活化,成为符号,乃至产品。”
如今,余杭的乡村发展纷纷像紫荆村一样,开始重视文化的挖掘和提升。比如径山村的俞荣华,许多人只知道他是村主任,但却不知道他还领衔着径山茶加工技能大师工作室。19岁开始,俞荣华就与茶结下不解之缘,从最早时的学徒,到后来自办企业,现在,闲暇时间,他全身心泡在了茶文化的研究上。
“抹茶在日本非常的兴盛,但是它的源头是在径山。在传过去之前,径山的抹茶叫‘磨茶’,工艺十分复杂,要经过烘、敲、碾、磨、筛等。而它真正饮用的方法则叫点茶法……”说起茶文化,俞荣华滔滔不绝,最让他感到痴迷的,还属国家级非遗“径山茶宴”的活态展示。
在外人看来,俞荣华这几年有些“折腾”。不过,他倒是自得其乐,他认为,要做好径山的旅游文章,必须挖掘好径山的禅茶文化。现在俞荣华正考虑成立径山禅茶文化的艺术馆,借此平台可以让游客看到径山茶的前世今生。
同样对茶文化复兴如痴如醉的,还有浙茶集团的董事长毛立民。他自认为大学毕业后至今三十余年最具价值的举动,是第一个将抹茶从日本引回中国大陆。去年5月,浙茶集团与杭州茶叶试验场决定在余杭径山共同创建茶叶博览园。
记者看到,即将掀起盖头的博览园内,一条价值1700万的最新加工设备,从青叶进去到成品茶出来,全部自动化。毛立民介绍,博览园将通过茶叶深加工、茶特色休闲旅游等方面立体融合,向人们展示完整的茶产业链。
通过文化元素的挖掘,余杭已进入农旅融合的新阶段。如塘北村以蚕桑生产技艺为主题,开展文化体验游;一年一度的超山梅花节,将梅文化、金石篆刻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中泰街道中桥村利用竹笛文化,推出“江南慢村”品牌。
龙舟文化、湿地文化、运河文化……一项项传统文化正在这个时代的注视下,通过挖掘和提升走向复活。尽管这种挖掘尚显生涩,但余杭人深信,农旅融合,最是文化能致远。
【记者手记】
关键学什么?
朱海洋
浙江十五年持续抓“千万工程”,一张蓝图绘到底,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近年来,许多省外参观者纷纷到浙江考察学习,但不少人调研后,常常会得此结论:浙江经济发达,政府有钱,而自己所在地区财政囊中羞涩,这种经验恐怕难以复制。
学习浙江经验,关键学什么?不妨看看余杭的探索。余杭作为浙江最富裕的地区之一,财政实力自然雄厚,但当地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建设美丽乡村时,并非简单砸钱,更未有贪大求全,反而注重产业元素的植入,让“钱生钱”。
“头发丝里都蕴含着商机”的浙江人清醒掌握这样一条规律:好环境是发展的基础,而生态宜居不仅仅是本土百姓的宜居,更是要满足城市消费人群的宜居需求。那如何让城乡互通?产业兴旺是动力泵,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但农业不能局限于一产发展,而是接二连三、农旅融合后,赋予乡村更多功能,比如休闲、旅游、养生、文创等。
从表面看,余杭改善了公共环境,但如果仔细分析,由于有了这些产业与市场机制,真金白银所打造的公共品,则变成了促进增收致富的服务性产业,变成可交易、可流通的商品,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创业、就业,他们对保护环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后续的垃圾污水、厕所运维、村庄物业等问题的解决,自然也不在话下。
因此,学习浙江经验,还得入木三分:资金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理念与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