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大整治丨湖南长沙:五治浓墨绘新村
湖南长沙市:五治浓墨绘新村
本报记者 张振中 杨娟 文/图
大自然最美好的一面是乡村,乡村最美好的则是人。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离不开青山绿水的自然生态环境,更离不开美丽宜居的农村人居环境。
如何让乡村生活更宜居?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胡衡华认为,这既关乎地方落实中央乡村振兴战略的答卷成绩,又关乎如何顺应400多万农业人口的共同期盼。在乡村振兴元年,作为湖南省唯一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试点示范市,长沙扛起省会城市的担当,将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场“硬仗”来打,致力于率先走出一条改善人居环境的成功路子。
十年前,长沙县开慧镇锡福村、金井镇湘丰村等乡村,在湖南乃至全国作出基层首创之举,寻找破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问题的金钥匙。
如今金钥匙找到了,这把金钥匙就是“五治”:加快推进农村“治厕、治垃圾、治房、治水、治风”工作,基本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洁、净、美”的整治目标。
“经过治水等行动,河里,20年前见过的小鱼虾成群游回来了;田里,当地稀有的野禽禾鸡飞回来了,扑棱着翅膀和人打招呼;山里,野鸽子也飞回来了,咕咕叫得格外热闹。”湘丰村村民童恩德感慨地说,随之回来的还有6成返乡创业者和每年近10万游客。如今,长沙农村离“洁、净、美”的目标越来越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景越来越清晰。
善治开启新思维
农民群众既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最大的受益者,也是最大的责任主体,要坚持农民主体、政府引导,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美丽宜居新家园
浏阳河畔普济镇夹洲岛沿线美丽乡村。
“农村人居环境正因为是‘大家’的事,所以,过去大家都没当回事儿。”在胡衡华看来,农民群众既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最大的受益者,也是最大的责任主体,要坚持农民主体、政府引导,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美丽宜居新家园。
“共谋是基础,共建、共管是手段和措施,共评形成有效的约束监督机制,共享是治理成果的分享。”长沙县金井镇湘丰村村支书林金良说,村里把改善人居环境放在发展大战略中来谋划。
湘丰村是长沙县最大的行政建制村,由于在近20年里经过两次区域调整、多村合并,虽然面积越合越大,山水资源越合越丰富,但因合并初期班子内部发展理念存在差异,村级发展方向一度不明。
当务之急是统一思想,谋划一条可持续发展路子。村支“两委”请出村里的“五老”出谋划策。“青山绿水是村里的宝,要把这‘宝’变成聚宝盆。”在“五老”的提议下,湘丰村决定农村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改善两条腿齐步走,确定了“一街带五园”的产业规划,通过打造茶园、虎园、果园、花园、家园这“五园”实现三产融合。通过群众共谋发展,湘丰村“五园”既成为村民焕然一新的“小家园”,又成为城里人休闲玩乐的“大游园”。
而宁乡县菁华铺乡陈家桥村,曾因没有道路而没有出路,“村外四通八达,村内寸步难行。”村里想打造美丽屋场吸引游客,村民们一脸没劲地说:“路都没得一条,没得么子搞头。”
村干部意识到,必须要让村民明白,村子建设是村里每一个人的事,与每个人的幸福生活息息相关。于是,村干部带着村民到处参观学习。
村民触动了,大家愿意动手共建美丽家园。你家让出几分地、我家砍掉几棵树,大家毫不计较。而为了把村里的路修好,村民纷纷筹资,捐款的红榜名单让村部张贴栏都不够用。
“村里修了52公里路,村民捐款达1100多万,占了建设资金的近6成,村民自发参加道路修建用工超过6000个。”村支书黄立平说,在群众共建模式下,陈家桥村先后启动了6个美丽屋场建设,成功创建为省级秀美村庄。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是建好工程就万事大吉,关键是要运营好、可持续,真正让老百姓用得好、长受益。”浏阳市农业局局长谢波认为,如何完善农村人居环境管护的长效机制更加考验乡村治理的智慧。
作为湖南率先开展全域美丽乡村建设的县市,两年来,浏阳市逐渐把美丽乡村从“盆栽”变成了“风景”,升级打造了400多个示范幸福屋场、80个示范村、14个示范乡镇。
为了管护来之不易的农村人居环境,浏阳率先探索出了“群众城管”的创新经验,群众城管队由5位村民自发成立,分文不取。
“过去村民对遍地垃圾视而不见,现在眼睛变得雪亮,容不得一点小纸屑。”林金良说,正是源于这样的变化,村里人居环境的共评机制自然形成:群众“用脚投票”。
“用嘴投票容易说坏话,用脚投票才是说好话、说真话。”家门口、路口、村口有没有垃圾,群众走一圈就知道,鞋底没沾纸屑说明有成效。
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越来越多的长沙农民已经真真切切享受到了美丽乡村带来的美好生活。
“山清水不秀、到处猪屎臭,遍地是垃圾,吃水也发愁。”十年前,锡福村村民常把这句顺口溜挂在嘴边。如今经过环境整治,村民在共享美好环境的同时,与企业合作,打造“共享民宿”,发展“共享经济”,锡福村成为城里人的“大宅园”。
共治有了新抓手
坚持以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条件为底线、以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以建设宜居村庄为导向,全面开展治厕、治垃圾、治房、治水、治风等“五治”三年行动计划
作为湖南省会城市,长沙虽然已开展新农村建设多年,农村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仍有部分村基础设施薄弱,长效管理机制不健全。
长沙市委副书记、市长胡忠雄在调研中发现,在长沙部分农村,建房无序、垃圾乱倒比较严重,农业面源污染、小微黑臭水体治理任务艰巨,农村饮水安全有待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全市还有近6万座旱厕亟待改造;同时,一些农村歪风恶习盛行。他认为,此类问题归结起来就是一个大问题——农村人居环境亟需整治,重点体现在旱厕改造、垃圾处理、规范建房、黑臭水体治理、移风移俗等五个方面。
“不解决这些问题,就如同给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上了锁。不找到金钥匙,安居乐业的家门打不开,农民群众的心门打不开,农村发展的大门更打不开。”长沙市副市长李蔚说。
因此,长沙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坚持以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条件为底线、以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以建设宜居村庄为导向,从今年起全面开展治厕、治垃圾、治房、治水、治风等“五治”三年行动计划。
小厕所、大民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第一仗从治厕开始,打响农村旱厕歼灭战。
近年来,长沙将农村改厕纳入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2013-2017年,长沙市共计完成农户改厕7.8万座。
今明两年,长沙市还将改造4万座旱厕。长沙市、区县(市)两级财政分别出资600元/座、1200元/座对旱厕进行改造,水冲式非卫生厕所改造不低于800元/座予以配套,确保改厕工作有序推进。
“二治”是治垃圾,长沙市将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全覆盖,实现“有人收、有人管、有人处置”的目标。
经过不断摸索,长沙摸准了农村垃圾处理的“症结”:不同于城区,农村点多面广,生产生活地势不一、地形复杂,因此,要因地制宜、精准破解。
望城区地处典型的“城区、山区、垸区”结合地带,考虑到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探索出了差异化处理垃圾的三种模式:主城区推行“袋装出户、小区细分、政府扶持”的方式;丘陵山区推行“农户收集、村组集中、镇中心场分拣处置”的方式;大众垸湖区村(社区)推行“农户分类处置、保洁员上户收集、村分拣中心二次分拣处理”的方式。
垃圾减量具体怎么减?2014年,望城区在长沙市率先推行“五点减量法”,即可回收垃圾卖一点、不可回收垃圾运一点、填坑铺路埋一点、餐厨垃圾沤一点、有毒害垃圾收一点。农户通过对自家垃圾进行了最大化的分类和减量,处理减量率达到了80%。
望城做法在长沙得到了有效推广。据统计,长沙100%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全市基本形成了“户分类、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理”的垃圾分类收集处置体系。
“三治”是治房,规范农民建房。“面积不能比邻居小,高度不能比邻居矮,外墙不能比邻居差。”这种贪大、贪高、贪多的攀比建房现象在长沙一些农村并不是个例,既浪费了土地资源,又影响了屋容村貌,导致“只有新房、没有新村”。
人多地少,但都要建房,难题怎么破?望城区探索“带地入建”模式,拿承包地经营权流转收益与宅基地使用权互换,让宅基地资源打破壁垒,实现跨村配置宅基地。
为何要“跨村建房”?望城区茶亭镇苏蓼垸内3个行政村,苏蓼村、大龙村“人多地少”,静慎村则“人少地多”,资源分布不均。覆盖望城区绝大多数国土的长沙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决定在苏蓼垸内大胆创新。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叶剑楠介绍,引导三村村民加入土地合作社,按自愿有偿、权益互换原则,通过原所在村土地合作社,将自家承包地经营权流转收益,付给新房拟建所在村,从而在该村获得宅基地使用权。
经反复论证和意愿摸底,试验区管委会将静慎村一片300.3亩荒地,并入静旺土地合作社,供3村190户“带地入建”户集中建房,统一规划建新村,由政府部门统一配套供水、供气、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
从大龙村迁址到静慎村建房的蒋顺龙,每年从自家8亩多承包地中拿出1.32亩的流转收益,付给静旺土地合作社,得以在静慎村的集中居住区新建一栋庭院式住宅。而静慎村村民肖人龙做梦也想不到,自家10来亩荒地几十年来“一文不值”,如今入社后供别人建房,每年可获得约3000元收入。
在望城区副区长易文龙看来,对比传统分散居住,集中居住区土地资源得到高效集中利用,公共服务完善配套、人居环境根本改善,农民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
“四治”是治水,抓严抓实四级河长共同守护绿水青山。“大河脏、小溪臭,农村污水任意去。”这是几年前浏阳“大河小水”的真实写照。浏阳河是湘江的一级支流,80%的河段在浏阳市,滋养着沿线无数个美丽乡村;除了大河之外,浏阳还有31300处小溪流、小沟渠、小池塘等村管小微水体。因此,浏阳市将沟、塘、渠、坝等小微水体全部纳入河长制实施范围,将治水工作成功深入到了每条“毛细血管”。
面对繁重的管护任务,浏阳采用了专业和志愿相结合的方法,由党员带头、广泛发动群众参与,目前浏阳市已成立了322支小微水体管护志愿组织,已完成1.5万余公里小微水体管护,初步实现“大河小水”无垃圾、无违建、无淤泥、无损毁、无污染的“五无”目标。
最后一治是治风,推动移风易俗向纵深开展。红白喜事一桌8人要摆九碗“面子肉”,结个婚要打工10年才能还清嫁妆钱,摆个升学宴花掉大学4年的学费……这样的歪风陋习在长沙部分农村也不同程度存在。
长沙市决定以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婚丧嫁娶负担重等问题为切入点,培养文明乡风。目前,在长沙农村,党员干部带头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农民积极响应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事项不办的号召,让清风正气充盈每一个乡村,让乡村文明传承到每一个后人。
根治带来新变化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设有都市生活品质、有生态环境优势、有湖湘文化特色、有浓浓情怀乡愁、有文明清新风尚的“五有”新乡村
通过“五治”,长沙全域要建成怎样的乡村?“通过‘五治’这个根治手段,要使长沙乡村成为‘五有’乡村:有都市生活品质、有生态环境优势、有湖湘文化特色、有浓浓情怀乡愁、有文明清新风尚。”长沙市农委主任吴石平说。
“乡村外在高颜值、生活内在高品质。”在长沙市农委党委副书记、副主任李雪龙看来,要让乡村农民过上基础设施配套、文化生活丰富的具有现代都市品质的生活。
望城区茶亭镇通过“治房”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最吸引农民的是什么?长沙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杨志军认为,因为这里提供了城市生活品质,让当地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水、电、气、路、讯、医、教等18项便利。
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长沙县金井镇湘丰村以“生态立村”为理念,以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为契机,大力践行绿色发展模式,成为远近闻名的发展标杆村。
好生态回来了,原来“逃离”家乡的游子也回来了。“过去,村里90%的青壮年外出打工,现在外出务工的比例下降到30%。”童恩德说,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
乡村振兴文化是魂,没有文化的乡村是空虚的。长沙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致力于打造有湖湘文化特色的美丽乡村。
在世界釉下多彩陶瓷的发源地——长沙铜官窑遗址地,望城区铜官街道彩陶源村打上“彩陶文化”的鲜明烙印。
彩陶源村将文化之魂铸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之中,该村村支书周新国介绍,在广场建设和民宿建设中充分运用长沙窑文化符号打造特色;村口新建的仿唐门楼上雕刻了从古陶器上精选的诗词十首、铭文八条;在彩陶溪沿线立了七个文化石,使村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继而促使社会风气也越来越好。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记得住乡愁,就必须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竹联村毗邻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但村里的水却黑臭一片,这是生活污水惹的祸。竹联村决定投资60余万元建成人工湿地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系统。在各家各户经“厕所革命”已完成三级沉淀的基础上,污水集中收集到管网,再流入人工湿地,经自然沉淀、沙石层过滤后,油脂等被微生物分解,营养物质被风车草、鸢尾等湿地植物吸收。
“这些植物吸收能力很强,整个地块就像一个小型污水处理厂。”竹联村党总支书记吴敬芳向记者介绍,该片人工湿地的日处理污水量可达30立方米,出水达到农业灌溉标准。
有了青山绿水,诗和远方就清晰可见。竹联村借纳入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建设之际,打造了“诗画中州”功能区:一方面借助田园综合体内的各种美食,打造中州美味;另一方面则是以田园综合体内的中州山川美景、乡村民宿等为依托,构筑功能区的核心景观。
“治风,绝不仅仅是移风易俗,而是要从培育文明风尚中坚定文化自信。”在周新国看来,要始终把风尚美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前置条件。
好风尚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要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彩陶源村谱写了村歌《彩陶谣》和《彩陶源赋》,讴歌彩陶文化和美丽乡村,让村民体会到文化的自信心和发展的获得感;请国学大师撰写村规民约歌,歌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把文明公约、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融入进去,用地方话讲大道理;还建设了一个农民文化大戏台,农民自编、自导、自演、自娱、自乐,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宣传了党的政策,讲彩陶故事,圆五彩梦想。
【记者手记】
乡村美了,诗意浓了,远方近了
杨娟 张振中
“在这里,就有诗意和远方。”在长沙县开慧镇锡福村采访时,游客的一句赞叹让记者感慨万分。
曾几何时,乡村距离诗意和远方如此遥不可及。由于垃圾任意丢、污水肆意流、臭味随处飘,农村人居环境遭到破坏,生态环境亦受重创,小鱼小虾消失了,飞禽走兽匿迹了,乡村成为不少人想要逃离的地方。
所幸的是,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敢为人先”的长沙市一直在先行先试:从十年前不把垃圾交给政府,到如今通过“五治”,实现乡村高颜值、农民生活高品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长沙市委、市政府的决策者思路越来越明了、抓手越来越有力、目标越来越清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与每个人的幸福生活息息相关的事,要建立“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五共新机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让乡村由内到外都美起来,推进“治厕、治垃圾、治房、治水、治风”五治新行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设有都市生活品质、有生态环境优势、有湖湘文化特色、有浓浓情怀乡愁、有文明清新风尚的“五有”新乡村。
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战役集中打响,长沙的乡村美丽重现、产业兴旺、活力迸发。正如记者采访所见所闻:鱼虾回来了,飞鸟回来了,游子归来了,游人进来了,乡村变美了,诗意变浓了,远方也离我们也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