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码农”到果农,90后小伙踏上有机农业路
3月30日9点多,鄄城县彭楼镇王集村外的苹果园里,一对母子正拖着行李箱向外走去,向菏泽火车站出发。
一旁的丈夫陈渊目送他们离去后,就转身回到苹果园,继续忙农活。
“地里活多,我经常忙得抽不开身,每回他们来,都是自己走。”陈渊说,自他到果园发展后,便与家人聚少离多,都是妻子带着孩子到果园相聚。看到家人为自己奔波,陈渊心中满是愧疚。
陈渊查看土壤情况。
今年31岁的陈渊,并非是鄄城本地人,他与家人定居天津,在北京一互联网公司工作,是一个坐在高端写字楼里,写代码编程序,一年薪水近20万元的“码农”。
2018年4月份,一个叫陈安生的人,改变了陈渊的工作轨迹。
当年,在王集村发展农业项目的陈安生,找到陈渊公司负责人,希望能得到互联网技术的支持。
“陈老师种植了300亩苹果树,采用的有机种植管理模式,他想把模式汇总留存,因年纪大不擅长使用电脑,所以公司就派我来帮忙。”陈渊说,原以为,自己帮完忙就可以返回公司,却不想这一来,就没再走。
陈渊管理的苹果园。
“通过整理资料,跟着陈老师下果园,觉得发展有机农业很有意义,便决定留下来。”陈渊说。
经过与公司的沟通协调,陈渊决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农业上,当个种好果树的果农。
从此,陈渊踏上了有机农业发展路。
从对农业一窍不通,到为果园发展出谋划策,陈渊付出了艰辛努力。
白天,他一头扎进果园,跟着陈安生学习,一呆一整天,踩得满脚泥,还经常跑到其他果农那里,积累不同的技术和经验。
晚上,他又加班汇总资料,边汇总边研究,不懂的地方及时请教。此外,他还与北大农学院等多所高校联系,得到果树种植需要的理论和数据等等。
2019年,陈安生在其他乡镇扩种了3000亩地。1700亩种植小麦、大豆等作物,剩余1300亩种植了果树,还间作了红薯、萝卜等。
在参与苹果树管理中,陈渊发现与苹果树间作的农作物,并不适合一起生长。
“种红薯要起高垄,这样会伤到苹果树根,起低了红薯就长不好。”陈渊说,他发现,间作农作物换成油菜、蘑菇会更好。
“油菜易种植,所含有机质高,除了能获得收益,还可以打碎还田有助于果树生长,上一茬红薯收获后,我们就换种了春油菜。”陈渊说。
为了促进果树生长,在施肥方面,陈安生一直施用的是从内蒙古买来的羊粪,一吨1000多块钱,虽然效果很好,但种植成本大幅提高。
通过调查,陈渊建议用腐熟的奶牛粪代替羊粪。“施用奶牛粪,一亩果树种植成本能省500块钱,其营养成分容易被作物吸收”陈渊说。
现在,苹果园和大田全都换用了奶牛粪。对于有机种植果树,陈渊还有不少待实现的新想法,目前正跟农业高校对接,希望能获得帮助,将自己的主观想法客观量化,实现从经验种植向精准种植过渡。
礼盒装农产品。
在改良种植管理模式的同时,陈渊也致力于扩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之前,一直在种植上下功夫,销售渠道滞后,大都走的熟人订单。现在种植规模大,必须得搭建固定的销售渠道。”陈渊说,他们的苹果、黑小米、大豆等有机农产品的价格比普通种植的农产品价格高出2-3倍,不适合商超零售和批发,所以选择了以礼盒方式销售。
如今,通过熟人口口相传和网上宣传推广,他们的销售订单与日俱增,成为主要销售方式。
“今年,我们还发展了订单种植,已经和泗水一个客户谈好合同,按照客户需求,分地块种植农作物。”陈渊说,种了将近3年的有机苹果树,他认为自己在有机农业路上,还需要不断摸索总结,不断完善种植体系,不断实现种植环境、产品质量和社会效益共赢。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张婷 通讯员 房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