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生和食堂消费挂钩吗?

发表于:2015-10-21

mp36635504_1445306667466_2.jpeg

近日,华中农业大学出台规定:食堂消费在年级前10%的学生,将取消贫困生资格,以此为助学金评定做准备。据推算,按此规定,男生中晚餐要低于7.2元,女生则要低于6.2元才能评贫困生资格。学生贫困生资格评定应该和食堂吃饭消费挂钩吗?对此您怎么看?

贫困生就不能吃好一点吗?

按吃多少评助学金,言外之意,就是真正想享受助学金待遇,就不能吃多,这让人不禁要问:贫困生就不能吃好一点?吃饭开销大的学生被取消贫困生资格,这样的规定合理吗?一旦“沦为”贫困生,连吃饭这种生理性的基本需要也得打上“低人一等”的烙印?可见,这种规定一旦形成正式文件规定,不知要让多少人“伤不起”。

事实上,按吃多少评助学金,是不科学、不合理、非人性化的。其一,如果有贫困生热心为同学“带饭”,这样就提高了贫困生的食堂消费记录,就不能享受助学金待遇了,这不是打击同学助人为乐的积极性?其二,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不一定都在食堂消费,食堂消费记录比贫困生还要低,是不是也能申请助学金呢?其三,只考察吃饭消费,不参考其他消费,这本身就不合理,也不公平。其四,有一定数量的贫困生会做兼职,这样饭量就会较大,若因吃得好与助学金无缘,这不是太冤了吗?

面对贫困生比较多,助学金名额有限的情况,该校为了将助学金送到真正优秀的贫困生手里,拟出台这样的规定,其初衷虽好,但做法并不可取。但正因为助学金的评定与发放有难度,才需要高校用更科学的办法,保障助学金的评定与发放科学、合理、公平、公正。   

湖北嘉鱼吕也玫

别过度解读“吃得太好无缘助学金”

对于华中农大将食堂消费与贫困生助学金评定捆绑的做法,很多人表示反对,认为贫困生也有吃“好饭”的权利,政策是对贫困生的歧视,很不公平。而且,贫困生也可能因饭量大或给他人带饭等原因而引发食堂“高消费”,如此被取消贫困生资格,岂不是误伤?

笔者全面阅读了这则新闻之后,发现人们过度解读了华中农大的做法,评论有失偏颇。其实,所谓的女生中晚餐消费要低于6.2元,男生要低于7.2元是学生自己推算的一个结果,学校只是大致确定了一个食堂消费前10%的范围,按照常理,受家庭条件所限,大多数贫困学生在食堂消费都比较节俭,学校只把食堂消费前10%的学生排除在外,其余90%的学生都具有申请资格,误伤贫困生的概率很低。再者,根据华中农大相关负责人的说法,食堂消费状况只是评定贫困生助学金的一个参考因素,如果食堂消费水平较高的学生认为自己符合获得贫困生助学金的条件,可以提出申诉,核查情况属实后,依然可以纳入助学金评定范围。

确定贫困生是一道难题,华中农大把食堂消费水平与贫困生助学金评定挂钩,未尝不是一种符合实际的有益尝试,如果学校不以这种尝试为唯一圭臬,而是综合考量学生的衣食住行消费情况以及学生的家庭情况,那么评定标准就会更科学合理。      

河北滦南李英锋

走出技术困境才能释放制度善意

在当前体制下,贫困证明是贫困生认定的核心。但现实情况是,即使盖着公章的贫困证明也缺乏公信力和说服力,究其原因,是因为开具贫困证明对村委会、居委会等来说低成本、低风险,在中国这样一个关系型社会,何不做个顺水人情?这就造成个别家境优越的学生同样可以办理贫困证明。

贫困生“比穷演讲”也好,“吃得太好无缘助学金”也罢,都有着良善的制度初衷,也是对贫困证明缺乏可信性的一种挽救和补充。只不过,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实施操作系统,人性化的细节考量,让制度善意在执行过程中走了调、变了味。将食堂消费水平列入贫困生考察指标,在管理方式改变的方向上没错,因为“假贫困生”尽管在证明等方面可以造假,在消费偏好上却难以长时间伪装。但是在技术操作层面上来看,却是片面的,因为只考察食堂消费水平,难免会以偏概全,对消费情况的考察,更应当综合其他因素,如电子产品、服饰、交通出行等其他综合消费情况,这样才能在技术层面上更加科学合理。

华中农大将食堂消费水平列入贫困生资格认定指标,在管理观念上是正确的,只不过在技术层面上,尚有偏颇和不足之处。搞好贫困生资格认定,才能让助学资源物尽其用,高校应该在认定的技术层面上多动脑筋,加强和完善,这样才能最大限度释放制度善意。  

湖北武汉杨朝清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