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助抗灾复产,哪只手最给力?
帮助农民抗灾复产,虽然强调合力,但各种力量都有局限。政府部门以势作力,银信部门被动出力,新闻媒体以声助力,公益团体有心无力,农资企业应该给力。
突发事件的应对预案日益为各行各业所重视。农业遭遇天灾,高效的赈灾复产机制仍在摸索中。明确各个赈灾主体的定位与作用,分清任务边界,在各自轨道上开展工作,既不会相互推诿,也不会过分期待,是大灾面前社会应对有序的姿态。
天气灾害年年有,农业看天吃饭的特性,对于广大农民而言,已经见惯不怪,以丰补歉,年复一年。但面对重大天灾,产业被毁,生活遭遇重创,农民往往无法独自承受。比如刚刚过去的41年来最强台风威马逊,对海南、广西、广东部分地区造成了重创,农业损失巨大。谁来帮助农民尽快恢复生产,话题仍然沉重。
灾害发生后启动应急机制,不同的救灾行动主体,承担着不同的责任。政府救灾的首要任务是人身安全,其次才是财产安全。政府作为指挥者与统筹者,官员亲自到一线,发起行动,调度资源,在最短的时间里恢复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保障受灾群众生命安全,提供基本的饮水食品等生活需求。政府是主心骨,也是稳定器。
社会力量与公益团体的救助,同样依循临时紧急救助的思路,以关注灾民生活为主,提倡多多益善, 少少无拘,临时性、随机性、自发性的救助难免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灾害过去,复产提上日程。此时政府工作重点转移,作用减弱,加上官方机构程式繁复,客观上政府的复产物资发放,大多数农民难有切身受益之感,若滋生寻租行为更令群众心生不满。而社会公益组织的行动往往持续期短,由于专业性的局限,普遍难以在帮助农业生产上有所作为。
恢复农业生产,一要资金,二要农资。银信部门作为企业,以风险与收益作为考量,寄望其对灾后复产贷款发放网开一面,显然并不现实。政策性贷款从资源上讲,杯水车薪,实难解渴。如此一来,生活刚刚重上轨道的农民,想要恢复生产,却被深深的无力感所包围,挫败、忧虑甚至绝望,民怨往往在此时发酵,有人会吐槽,也有人主动找媒体申诉。
通常,抱怨来自于不公,来自于失望,亦有可能来自于过高的希冀,比如人们对于政府能力的过分依赖。谁才是抗灾复产的有力援手?经验告诉我们, 对个体状况最关注的,往往是利益相关方。农资企业与农民作为产业链条上的利益相关方,此时帮助受灾农民,特别是与自己有客情关系的用户,属于合情合理,无论从产品契合度,技术服务水平、赞誉、口碑,品牌效应放大,品牌价值提升。总之,有投入,有回馈,则可持续,堪称良性循环。当然,企业如若诈捐,媒体则应对其监督曝光。
抗灾复产是一场轮动的过程,被救与自救,不同节点,不同主体发挥的作用并不一样。经历无数风雨,农业人无论与人相处或是与自然相处的智慧,都在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