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箱补贴”倒逼欧洲农民改造有机农场
在布鲁塞尔生活,下班后去市区的露天市场采购食品是经久不衰的“时髦”。比利时本地的农民每周也都会载着自己农场新产的农贸产品辗转市区内的各大露天菜市场。而最近三个周末,笔者都未见到就连圣诞新年也风雨无阻的奶户伯努瓦的身影。
据说,这位每天凌晨三点半起、四点多就上工的在职奶农爸爸,最近也为了自己四个孩子的“奶粉钱”操碎了心,正忙着改造自己农舍,预备申请“有机奶场”。原来,4月1日起,作为欧洲共同农业政策改革一大内容,自1984年启用历时31年的欧盟牛奶配额制将正式取消。自此之后,各国的农场没有了欧盟规定的牛奶生产上限,生产再多也不会面临超额罚款。
但产量上扬必定会进一步压低市场奶价。伯努瓦的困扰便是:就算自己再努力,产量再高,也会因收购价几近成本而没有利润可言。个别勤劳的个体奶农选择周末外出摆摊,赚些零售价与收购价的差价补贴家用。但即将解放的鲜奶市场,却或是小户奶农的“末日”。
为此,伯努瓦痛下决心在农舍安装了太阳能取暖、雨水循环收集装置、改用有机饲料喂养,就为了自己的普通鲜奶能响应欧盟环保绿色健康生产而通过“有机农场”认证,以此争取更多的欧盟补贴。
事实上,作为农业补贴政策的鼻祖,欧盟自上世纪50年代立法确定成立并于1962年起正式执行共同农业政策。目前,共同农业政策的七成预算都用于对农民的直接补贴,这部分农业补贴也是欧盟境内目前约1200万全职农民的真正收入来源。
然而,2013年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改革开启后,给农民的直接补贴中的30%直接支付开始与农民是否实施环保可持续农业生产挂钩。另外占补贴预算20%的是用于帮助农民改善农场设备、生产条件的农村发展补贴。
伯努瓦闭门改造农场,既是为了保牢自己的直接收入补贴,又是为了拿下欧盟的农村发展补贴,让自己的农场能在未来的价格风暴中存活。
不断改革的欧洲农业政策,或不会再允许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出现的“黄油山、红酒河”现象再现。但如何规避可能遭遇的产能调控瓶颈,实现农业补贴的合理、欧洲境内的供需平衡,抓住国际市场机遇,通过有效成功的改革真正走向绿色健康环保,将是欧洲政策制定者们未来几年必须面临的巨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