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需要调整经营模式
现在农业都在逐步向自动化方向发展,目的就是实现蔬菜从育苗到种植、采摘整个流程都需要形成一个标准的产业链模式,这才是市场需求的必走之路,适度调整才是农业发展的主方向。
规模经营产出比高、抗风险能力强,保定市旺盛敏达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学敏委员对此颇有同感。她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1万亩荒山,养猪场年存栏量1.5万头左右,每当猪肉价格较低时,企业就淘汰老弱病残品种,减少存栏,引进优良品种。价格回升时,新品种正好可以上市。她的企业带动周围1000多个规模养殖户走上致富路。
张学敏委员认为,适度规模经营是我省农业转型升级的前提,但由于农业自然风险大、比较效益总体偏低,在适度规模经营的起步阶段,土地流转双方的积极性都不高,必须加强政策扶持,对流出土地的农民给予适当补贴,对流入土地的规模经营主体给予项目扶持。
“农业生产降成本、补短板,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结构性改革中的引领作用,还需打‘组合拳’。”武殿雄委员提出,在农业支持政策向规模经营主体倾斜的同时,还要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推进土地承包权、经营权确权,在基层乡镇建立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规范土地流转合同管理,解除农户流转土地的后顾之忧,加快土地流转步伐。
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还必须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临城县副县长刘贞哲委员认为,适度规模经营与产业对接才有生命力。临城县把核桃产业适度规模经营与社会化服务相结合,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专业化、系列化的生产性服务。目前,核桃产业已带动全县10万农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