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育种家在“不动”的情况下“动起来”

发表于:2015-12-07

企业与高校联合,把企业研究院建到大学里,企业提供研究资金和发布研发指南,学校提供育种专家和研发平台,青岛农大鑫秋种业研究院成立,探索科企合作新模式——

驱车从山东西北部的德州夏津去东南沿海的青岛,近500公里的路程,走高速,早上七点出发,中午十二点半才能到达,这距离远远不及科研人员到企业去的现实障碍。

我国大多数种子企业都在县级以下单位,而大多数有实力的科研院所都在省市级以上大中城市,让科研人员到企业去,障碍不仅是现实距离,企业所在地的教育、居住、创新氛围等等一系列的因素都可能成为障碍。

9月13日,山东鑫秋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组建“青岛农业大学鑫秋种业研究院”签约仪式举行,怎样让育种家在“不动”的情况下“动起来”,是这家研究院的核心探索项目。

“在科研人员真正到企业去还是极少数的情况下,这样既聚集双方资源优势,还让品种研发离市场更近。”中国种子协会副会长邓光联说:“企业把研究院建到大学里,他用了大学的人力、信息、材料、设备等资源,而企业自身有资金资源,且离市场更近一些,知道市场需要什么样的种子。”

德州市委常委、副市长翁啟文说:“企业作为创新主体,要与大院大所对接,把大院大所请进来。企业走到大院大所中,把企业的需求直接植入到大院大所的研究里面去。一个引进来,一个走出去,本质是一样的,但走出去更近了一步,通过研发经营研发,更好地提升创新能力。”

专家不出去

“把研究院建到大学,专家教授不用出去,且成果转让所得大部分都再投入到研发上。”

目前我国80%以上的优秀科研人才在科研院所,我国80%以上的种子企业是中小企业,这两个“80%”,可以代表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实力差距。

而事实上,育种人才到企业去,并不容易。在山东鑫秋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友秋看来:“现在好多企业说给育种家买房子、买车,买房子有什么用,他家人不在这,而且,他到企业,相对的来说,信息和很多公共资源得不到享受,没有这些支撑,就是专家教授到了企业,他的创新速度肯定会放慢。”

我国转基因抗虫棉研究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郭三堆说:“科技人员去企业是有后顾之忧的,而企业到学校里建研究机构,把企业需求和科研单位的基础研究成果结合起来,这也比企业自己建立研究机构创新速度快。”

“把研究院建到大学,专家教授不用出去,且成果转让所得大部分都再投入到研发上。”张友秋说。在权益分配方面,新成立的研究院鑫秋占股51%,青岛农业大学占股49%。而在进行成果转让收益时,所有收益的40%分配给育种家。剩下的部分,鑫秋所得全部再投入到研发平台上,青岛农大所得部分的10%作为管理费,其他的同样全部投入到研发平台上。每一轮的研发所得再全部投进去,投进去最终是把资金效应放大,放的越大,课题越多,成果会越多。

这家新成立的股份制研究院并不仅仅属于两家,是一个社会化的研发平台。张友秋说:“一家大学为主,多家大学参与,鑫秋可以获得成果转让权,其他企业同样可以获得平台成果的转让权。”

科企更紧密

“创新过程也在里面,对于企业来说不是仅看到科研成果,可以紧密地参与到研发过程中。”

“怎么才能紧密结合,大家都在探索。”山东省科技厅农业科技处处长王胜利给记者介绍,当前常见的科企合作形式有:高校院所牵头进行研发,企业参与;企业牵头,高校院所参与;高校院所研发的成果转让给企业;或者是参加联盟,但创新联盟一般也是松散式的。

“过去的时候,‘签个合作协议’解决不了学校和企业怎么继续合作的问题,比如后续的成果问题,学校看重的文章、奖励等。”青岛农业大学校长宋希云说。作为更重视应用技术研发的青岛农业大学来说,也一直在寻找能够与企业紧密合作的模式,取得多方共赢。

“对于企业来说,成果排序的前后无意义,更看重的是市场推广价值。”张友秋说:“对大学来说个人报奖评职称有依据了,研究成果归研究院所有,排序上学校排第一位,企业排第二位。我们就是想把平台做大,逐步面向市场转化为社会平台。其他大学参与到平台时,在成果排序上也是要向前排。”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