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沃土田间学校第二期精彩回顾——重新认识你的土壤
2017年10月28-29日,我们成都沃土田间学校第二期如期在亮亮农场召开,本期主题是“重新认识你的土壤”。30日我们来到田间学校其中一位农友的农场——小张的龙凤桃源,有一场新老农人的热情对话。可谓精彩纷呈,来跟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吧!
2017年10月29日成都沃土田间学校农友在亮亮农场合影。 前奏——聊聊、唱唱 28日下午,农友们陆续来到了亮亮农场,来得早的农友一起到田里帮亮亮收姜,大家一边收,一边研究下姜的长势如何,不同姜长势不同的原因会有哪些,有说因为施肥不均匀,有说种植深度不一致(太浅,姜长不大),有说因为没有覆土,有说作为种子的姜母本身质量有差异,“应该挑种”,“挑种带来人工成本增加啊”,大家热火朝天的讨论着。很开心有这样一个话题让大家思考如何种植出更好品质的姜。 为什么一块土壤长出不同大小的姜?? 施肥?种子?深度? 农友音乐会 新农人的生活应该是“唱”着过的,白天在田里劳动,晚上一起唱一唱娱乐一下吧!大家好久不见,各自献艺一支吧! 亮亮妈妈一曲热闹的广场舞在现场温度“升高八度”,农友们跟着一边学,一边跳起来了。 来自南充的农友的一首情歌又让大家梦幻似得浮想翩翩…… 来自成都农友的一首诗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让人意识到当下生活的无限美好。 还有婉转的家乡戏曲呢…… 英文歌曲! 还有讲笑话,O(∩_∩)O哈哈~ 乡村的音乐化就是这样无所不包,又那么轻松,自然。 上课啦!上课啦! 29日上午,沃土可持续农业发展中心的彭月丽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场关于“认识土壤”的课程,从理论到观察小实验,大家一起学习土壤是什么?土壤的特性用什么来表达能更好地认识土壤,什么是健康的土壤?土壤一定要改良吗?不同的土壤应该如何管理? 新农夫的小课堂,还要做数学题 还有一些简单地瓶瓶罐罐帮助我们认识土壤,土壤在水里分层,不同粒径的土壤会在不同的层次,原来土壤是由不同颗粒大小的粒子组成,其比例的不同而呈现出砂土、粘土、壤土等。依照这个小小实验,我们学习辨认土壤性质。 还可以用手搓感受土壤的不同粒径组成,了解土壤的黏性,经常实验,结合现实管理中经验积累,就能够认识不同土壤的特性。 知道不同性质的土壤之后呢?我们可以去认识我们的土壤水、肥、气、热特性,然后与之相对应的去做好管理措施和改良方案。 瞧瞧下面这个小实验,用两个矿泉水瓶可以认识土壤的保水性和排水性。 我们现场取一个生态种植的农田在经过三季绿肥的改良之后,发现它与对照区相比,没一百五十立方厘米的土壤保水量增加了五立方厘米。看到了有机质改良对于土壤保水力的提升,明白了那些黑黑的腐殖质原来还可以帮助我们保水。 田间观察 下午,大家一起去做田间观察,去观察和感受不同的土壤。最好地学习是观察大自然。 我们观察了从一直采用常规种植的土壤,到生态种植的土壤,感受到人为的耕作对土壤结构的影响,对生态种植更加充满信心。从河边的土壤,到山坡的薄薄的一层耕层土壤,感受到土壤的珍贵,我们应该保护土壤。从土壤破坏的痕迹,我们观察到植被覆盖的重要性,明白了植被覆盖是对土壤的保护和发展。 新老农人的对话 第二天,我们来到了此次田间学校的第二课堂——小张的龙凤桃源。小张召集了合作社(已开始生态种植转型)的各位叔叔伯伯们来到农场,大家一起交流生态农业怎么做,分享交流下大家各自的问题、经验与技术。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新老农人对话。 交流会现场 交流中,我们发现大家相互学习的氛围特别强烈,有人提出一个问题,有人开始分享自己的经验,另外又有人补充,原来我们不需要老师的!大家很珍惜这样的共同学习交流机会。 在新老农人的对话中,我们感受到对传统农业的传承与发展,分享与创新。 新老农人的合影(成都沃土田间学校第二课堂) 精彩有趣的田间学校…… 错过的小伙伴,还可以看直播哦~感谢一直忙着做直播的文路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