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有机新农人的田园生活
用古法制饴糖,用黑豆、芝麻等有机原料代替驴皮制作营养膏,自称“青草山人”的安徽小伙姚继忠是个心灵手巧、会吃又会做美食的人。在一年一度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的“农友大会”上,他用传统红纸上毛笔字写的招牌纸被评为“最美摊位”。新华社记者 栾翔摄
新华社北京1月18日电(记者栾翔)当“85后”同龄人奔波于通勤的地铁、无休止的工作会议和PPT制作时,北京小伙王鑫却远离都市尘嚣,在位于北京南郊的农场过着农夫生活,种植着被顾客称赞为“中国最棒的”有机草莓。
在这个“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里,跟王鑫同样有着高学历、城市白领工作经历的一些人,正在重返田园,在收获鲜美食材的同时,为生态环保做出贡献。
北师大生态学硕士马彦伟扎根于西北荒漠阿拉善,致力于通过有机种植改善土壤结构,建立示范农场推广技术与作物,帮助当地农牧民共同开发节水又可持续的特色产品,推动环保与发展协同发展。他给农场起名“致良田”,源自王阳明的“致良知”,他认为只要环境改善、土壤恢复活力,收获甜美的果实是水到渠成的结果。(受访者供图)
科学农夫
从7月份种下幼苗,到现在开始收获第一批色香味俱全的果实,王鑫追求的不是一夜暴富,而是探究适应本地光照、气候等条件的有机种植方式,产出安全健康、口感最好的作物,同时修复因常年作业而贫瘠化的土壤。
“我没怎么想过辛苦的问题,这已经变成我的生活方式了。”王鑫告诉新华社记者。在每周三次的北京有机农夫市集上,要花150天才成熟的有机草莓很受前来“赶集”的市民喜爱。
园林植物专业毕业的王鑫,原本任职园林景观设计师,却在25岁那年毅然告别朝九晚五的生活,在北京郊区租大棚种起草莓。
王鑫一边向中国和日本的有机种植前辈请教学习,一边与农林科技专家合作开展各类种植方法实验,开创出了一整套有机种植方法。
比如,不施化肥而种出滋味浓郁的果实的前提,是土壤要足够肥沃,于是王鑫就模拟东北黑土地的形成机制,精心研制出有机质丰富的健康土壤。在王鑫看来,真正健康的土壤是活的有机体,只有在种植的同时不断养护土壤才能让种植具有生态可持续性。
在西北荒漠里的阿拉善,北师大生态学硕士马彦伟靠有机种植合适的作物,创造出既节水又能改善盐碱化土壤结构的生态农作模式,利用自有基地示范,并在当地农牧民中推广比较成熟的技术和作物,推动生态保护与农牧业可持续发展。
马彦伟以节水种植法培育出的蜜瓜已经成为中国多地生态小农销售平台的明星产品。他说,希望通过有机种植,让地下水消耗更少,土壤越来越好,而在这一前提下,收获健康的产品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返乡青年或新农人回到农村,马彦伟也组织了西北青年农民交流互助的网络。“让大家少走一些弯路,”马彦伟说,“大家做好了,这片土地会越来越健康。”
15日,王鑫带着头天晚上采摘包装的草莓参加市集,并耐心为每个对种植方法充满好奇的买家解释说明。他希望吃草莓的人知道草莓是怎样生长、开花、结果,最终成为口中甘美的风味。不洒药、不施肥,只新鲜摘取成熟度100%的果实,在每周三次的北京有机农夫市集上,这种以有机方式种植的草莓格外受前来“赶集”的市民喜爱。新华社记者 栾翔摄
重塑田园
在位于北京房山的“天福园”,“60后”张志敏用了18年打造出一个以生物多样性为特色的生态农园。这位精通三门外语、曾任职国企从事国际贸易的“金领农妇”认为,农业是人与自然合作的艺术。
在张志敏的生态农庄,顺应自然、生态自养的农法取代了“草长灭草、虫飞杀虫”的管理模式。
“农业就是管理生命,以生命滋养生命”是天福园的生态理念,所以在这里见不到单一作物的大规模农田,而是果蔬与灌木丛生,昆虫与鸟兽共存的天然景象,各种动植物有机构筑的生物多样性形成一个稳定的整体环境,对于病虫害、污染或气候变化等外界威胁因素可以做出自然防御。
张志敏介绍,人所要做的工作就是按照自然规律去进行管理。比如初秋即可在林间放牧,让牛把地上残存的杂草吃得干干净净。
在草莓有机种植收获良好成果之后,王鑫也开始探索如何实现真正的生态农业,即依靠大自然中生物多样性的相互制约,实现在无需农药和化肥的前提下得到健康的收获。在他的另一个大棚里,草和作物共生,以草保湿、改善微气候。
在钻研了德国、日本等国先进农法后,王鑫开始遍阅古籍,从中国农耕传统中找寻灵感。他希望,能把在田间实践的经验,结合中国农业传统的智慧,总结一套适应当代农业环境的本土农法。
桂林小伙石头哥把家传米粉风味带到了北京,精选原料、精心制作,让“嗦粉”成了“赶集”的一大福利。有机农夫市集还鼓励自带餐具来品尝美食,自带购物袋、减少塑料包装。新华社记者 栾翔摄
有机小农的可持续未来
在中国多地,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投身有机农业。日前,一场集合了200多农友和专家学者的“农友大会”在中国农业大学举行。举办方北京有机农夫市集与自媒体“食通社”介绍,这些“新农人”大多是返乡青年,大多具有高学历和一定经济基础。
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召集人常天乐介绍,2010年至今,市集已经举办了500多届,集市上集合了产自本地有机种植农户和手作工坊的粮食果蔬、手工食品和工艺品等,通过参与式保障体系建立生产和消费双方的信任。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孟凡乔教授提出,有机/生态农业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措施,有机/生态小农对于发展经济、生态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应该在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金书秦博士认为,农村绿色发展与保供给、保增收是可以兼顾的,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我们希望在未来,有机可持续地生产与健康饮食能够继续壮大成为社会主流,农友、消费者、平台、环保公益组织与研究机构多方参与,共建可持续食物社区。”“食通社”负责人马小超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