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骋草原六十载 扛起红旗再出发:回访内蒙古最早的乌兰牧骑

发表于:2017-11-24

  

  11月23日,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在桑宝拉格苏木额尔登塔拉嘎查为牧民表演文艺节目。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11月23日,83岁的苏尼特右旗第一代乌兰牧骑队员伊兰(左)给外孙女、重孙女讲述老照片的故事。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11月23日,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副队长赛西雅拉图(右)和队员萨仁特日格勒在学习乐谱。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11月23日,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在旗文化中心排练民乐合奏。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2017年8月5日晚,庆祝乌兰牧骑成立60周年文艺晚会在内蒙古苏尼特右旗举行,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成员表演合唱《大爱无疆》。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1996年,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深入牧区为牧民演出。新华社记者 白斯古郎 摄

  

  2007年8月23日,乌兰牧骑成立50周年庆典在内蒙古苏尼特右旗举行,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演员向观众展示早期乌兰牧骑演员乘马车下乡演出的场景。新华社记者 任军川 摄

  

  1973年8月,鄂托克旗乌兰牧骑队员穿越沙丘前去演出。新华社发(陈俊山摄)

  

  2011年7月18日,在“元上都旅游文化节”上,正蓝旗乌兰牧骑的演员为观众表演舞蹈。新华社记者 任军川 摄

  乌兰牧骑,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嫩芽”,后被引申为“红色文艺轻骑兵”,是适应草原上地广人稀特点而诞生的文化工作队。1957年,苏尼特右旗成立了由9名演员组成的内蒙古第一支乌兰牧骑。由于他们的节目灵活新颖、贴近生活,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广受草原人民喜爱。此后,内蒙古各地纷纷效仿建立各自的乌兰牧骑,目前全区活跃着75支乌兰牧骑,每年演出超过7000场。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