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5-30 来源:
5月4日,在山东省诸城市辛兴镇辛兴社区,社区居民张文武在自己居住的120平方米楼房里告诉记者:“俺是2010年5月份搬过来的,原先中意这里有社区服务中心、超市、学校、饭店、银行,办事方便;房子自来水、暖气、天然气都通了,垃圾污水能处理,住着舒心。没想到,住过来之后,这里人气越来越旺,文化活动多,教育培训机会多,咱精神面貌好了,自身素质也提高了。”
张文武的话,客观反映了诸城农村社区化发展从“硬环境”建设向“软环境”提升转变的过程。“软环境”的提升,得益于诸城自2011年起推进的乡村文明行动。
诸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盛介绍:“诸城自2007年起推进农村社区化发展,靠着社区‘硬环境’的改善,吸引了很多农民自发到社区居住,社区逐渐成为诸城城乡统筹的新节点。然而,生活环境改变了,农民的思想行为习惯却还是老样子,新社区里依然住着‘老农民’。对此,诸城自2011年起,以‘新社区里新农民’为目标,大力推进乡村文明行动,发展乡村新文化、倡导文明新风尚,着力提升社区‘软环境’,培育社区‘新农民’。”
“硬环境”和“软环境”都要改善
诸城自2007年以来从农村社区化发展起步,按照“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科学定位、服务农民,地域相近、规模适度”原则,把全市1249个村庄规划建设成了208个农村社区,每个社区涵盖约5个村,服务半径约2公里,形成了“多村一社区”建设模式。
2007年之后,通过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公共服务下移、经济发展功能拓展和聚合居住区建设,诸城农村社区逐渐发展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产业发展平台、聚合居住平台和社会管理平台。全市形成了以市区为龙头、镇街驻地为主体、农村社区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探索出一条从农村社区化迈向城乡一体化的“诸城路径”。
到2012年底,诸城208个农村社区已吸引农民居住和就业达15万人,带动城镇化率达53%。农村社区不仅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齐全,且幼儿园、卫生室、超市、饭店等社会服务已落地生根,垃圾和污水实现了统一集中处理,农民在社区过上了“市民化”生活。
“调研发现,通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农村基础设施等‘硬环境’大幅改善了。然而,以村风民俗为代表的乡村文明‘软环境’改变很慢,观念老旧、言行粗俗、庭院脏乱等现象仍然存在。”市文明办主任郭青说。
为了让新社区里住上“新农民”,2011年9月,诸城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农村文明社区创建工作的意见》,提出以5年为一个周期,依托农村社区平台,以村容村貌建设、村风民俗建设、乡村道德建设、生活方式建设等为重点,创新创建载体,健全运行机制,着力提升农民文明素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乡村文明水平。
“无形的文明”需要“有形的阵地”
走进枳沟镇东枳沟社区,在社区中心位置,最显眼的就是文体广场、乡村文明一条街、善行义举四德榜等乡村文明创建阵地。再走进总面积达40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还有道德讲堂、农民学校、图书室等乡村文明硬件设施。
“实施乡村文明行动,提升乡村文明水平,不仅需要在潜移默化中引导,更需要有形的抓手去推进。比如,文化活动举办的场地,好人好事宣扬的阵地等。这本质上仍属于硬件建设,但却是孕育和提升乡村文明的基础。”陈盛说。
对此,诸城首先推进社区服务中心的改造提升。从2012年开始,通过新建、扩建或改建等方式,推进社区服务中心改造提升,特别要求增加道德讲堂、农民学校、电子阅览室、图书室等乡村文明硬件设施。截至2015年底,诸城共新建标准化社区服务中心42个,全市有173个社区服务中心建筑面积达到500平方米以上;全市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平均面积由原来的300平方米增加到1208平方米。
同时,诸城累计投入近2000万元,依托已经实现社区全覆盖的文体广场,在显眼位置树起善行义举四德榜、好人好事榜、身边好人等展牌或展板,配备大屏幕和音响设施。
郭青介绍:“有形的阵地烘托出无形的氛围,加上诸城在农村社区推行了垃圾和污水的集中处理,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农民,就会自觉注意自身行为。这就为孕育和提升乡村文明打牢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三有标准”健全常态化运行机制
“开展乡村文明行动以来,社区管理服务队伍进一步壮大,新增红白理事会和道德评议会,很多乡贤在这里找到了舞台,发挥了作用。在这些队伍的带动下,一度成了摆设的‘村规民约’开始发挥大作用,村里的红白喜事、村民的大小行为有了规矩。依托文体广场、道德讲堂、四德榜等阵地和载体,以道德建设、素质提升和文化惠民等内容为主的各项活动广泛开展,社区的风气越来越好。”高新园西王门社区党委书记鞠新卫告诉记者。
“鞠新卫的话,客观反映了诸城乡村文明行动具备了有队伍、有规矩、有活动的‘三有标准’,形成了常态化运行机制。”郭青说。
怎样建队伍?在农村道德建设上,诸城依托社区乡贤群体,健全了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和道德评议会“三会”组织,组织“五老”人员、大学生村官、乡村能人等成立志愿队伍400多支。在农民素质提升上,市里成立由市委党校、教育、卫生等部门32名专业人员组成的“新社区新生活”讲师团,各镇街也组建不少于10人的讲师团。在文化惠民工程上,按照“1+2”模式配齐社区专兼职文化管理员。
如何树规矩?这里的规矩主要是诸城指导各社区制定的村规民约,主要由社区道德评议会等组织执行,内容涉及乡村文明的方方面面。“院里干净、门前敞亮,孝敬老人……这些,村规民约里都说得很清楚,奖罚措施说得很明白,咱也执行得很彻底。”西王门社区农民鞠新杰说。
开展什么活动?在道德建设上,依托四德榜等,开展道德模范、最美家庭、身边好人等评选;依托道德讲堂,让身边好人讲身边故事,用身边典型倡树文明新风。文化惠民方面,以市、镇、社区三级文化场所为阵地,采取统一组织、城乡互动、民间交流等方式,组织各类文艺表演及送春联、送书画、送演出下乡等活动,丰富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锄禾网官方微信(chuhe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