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6-09 来源:农民日报
一个美好的节日,源于古人趋利避害的信仰
“端”有初始的意思,每月有三个五日,头一个五日就是“端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
春秋之前,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一些部族会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以龙舟竞渡的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这是五月初五龙舟赛最初的样子。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的季节,古人有以兰草汤沐浴去污的习俗,所以这天也叫浴兰节。南方有些地区会在五月初五这天在门上挂艾叶、菖蒲,一是为了驱赶蚊虫,二是驱邪避毒,总之端午这一天是古代的“祛病防疫”日。古代还曾经以五月初五为“恶日”,这一天出生的孩子会对父母不利,如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所以又有了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辟邪的说法。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
一个有着人文气息的节日,承载了民族的精神气质
大家都知道,屈原与端午节之间的不解之缘,但很多人以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在屈原之前就有端午节,但屈原为端午这一天赋予了新的内涵。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屈原写下绝笔《怀沙》后抱石投汨罗江而身死。传说楚国的百姓拿出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让鱼龙虾蟹吃饱了,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原的身体。后来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第二个和端午有关的传说也在春秋时代,吴国大臣伍子胥为人陷害,被吴王夫差所不容,伍子胥自刎而死,尸首被吴王裹着皮革在五月初五这天投入大江,所以也有端午节纪念伍子胥这位忠良的说法。
一个历史悠久的节日,中日韩共同的文化渊源
端午节在中国有超过2500年的历史,2009年,由湖北省、湖南省、江苏省等三省四地共同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了“中国端午节”“申遗”的申请表和材料。这四地分别是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及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2009年9月,“中国端午节”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战前,日本的端午节又称儿童节,是男孩子的节日。这一天有男孩子的家庭,竖起鲤鱼旗,吃粽子和柏叶饼来祝贺。竖鲤鱼旗是希望孩子像鲤鱼那样健康成长,端午的习惯是在日本的平安时代以后由中国传入日本的。
2005年,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引起了一些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争议。事实上两者并不是一回事。江陵端午祭以大关岭祭神为始拉开帷幕,活动期间将会举行各种巫法和祭祀典礼,并举行跳绳、假面制作等传统游戏和体验活动以及精彩的巫俗表演、假面舞、农乐表演等。江陵端午祭也在五月初五,但和中国的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没有任何关系。
一个游乐的节日,南北风俗大不同
南方最重要的端午民俗就是龙船竞渡了。首先要请龙、祭神。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四川、贵州等个别地区直接在河边祭龙头,杀鸡滴血于龙头之上。而湖南汨罗县,竞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庙,将龙头供在祠中祭拜,披红布于龙头上,再安龙头于船上竞渡,既拜龙神,又纪念屈原。除了比赛速度外,划龙舟还有其他一些活动。比如龙舟游乡,是在龙舟竞渡时划着龙舟到附近熟悉的村庄游玩、集会。有时龙舟还有各种花样的划法,具有表演的含义。有龙舟也会有凤舟,饰有凤头凤尾,参加比赛的一般是女队员。
我国北方民族没有端午龙舟竞渡的习俗,但会在端午这天射柳和打马球,这很明显是来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竞技遗俗。驰马射柳在端午节清晨举行,先将柳树干中上部削去青皮一段,使之露白,作为靶心。然后参赛者依次驰马拈弓射削白处。射断柳干后驰马接断柳在手者为优胜。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章怀太子墓中有《马球图》,画上二十多匹骏马飞驰,马尾扎结起来,打球者头戴幞巾,足登长靴,手持球杖逐球相击,生动展现了唐代马球的兴盛。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锄禾网官方微信(chuhe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