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观察>正文

十三五实现转基因玉米产业化,三大央企已经布局
来源:转基因观察 2016-04-18
406

摘要:日前,农业部在轩基因作物种植情况的发布会上,“十三五”期间,中国将进一步聚焦转基因发展战略重点,其中包括以经济作物和原料作物为主的产业化战略,加强棉花玉米品种研发力度,推进新型转基因抗虫棉、抗虫玉米等重大产品的产业化进程

1.webp (1).jpg

  转基因玉米商业化提速 三大央企已经布局

       来源:经济观察报

       经济观察报 记者 降蕴彰 

        中国发展转基因主粮商业化的步伐正在加快。

  4月13日上午,农业部与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两方面同时在京举办关于转基因作物种植情况的新闻发布会,农业部官员、国际转基因专家都提到,从全球生产和消费实践看,至今未发现被证实的转基因食品安全事件。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表示,中国作为农业生产大国,必须在转基因技术上占有一席之地。中央对转基因发展要求是明确的,即研究上要大胆,坚持自主创新,推广上要慎重,必须做到确保安全。

  有接近农业部的专家告诉经济观察报,在“十三五”期间,中国转基因商业化的步伐会加快,预计在三五年内,就会推动实现转基因玉米商业化。

  转基因玉米商业化可能较快推进有一个重要原因,与水稻小麦作为国人主要口粮不同,玉米绝大部分是作为动物饲料或者食品初级原料,人们直接食用的很少。相应地,官方在推进转基因玉米商业化时遭遇的阻碍就会较小。

步伐加快

  在这次关于转基因作物种植情况的发布会上,“十三五”期间,中国将进一步聚焦转基因发展战略重点,其中包括以经济作物和原料作物为主的产业化战略,加强棉花玉米品种研发力度,推进新型转基因抗虫棉、抗虫玉米等重大产品的产业化进程。

  多位种业专家认为,廖西元透露的要推进新型转基因抗虫棉、抗虫玉米产业化的信息,并不是打官腔。国内推广转基因棉花已经很多年,这次又释放出要推进转基因玉米的信号,说明官方推进转基因玉米商业化的步伐正在加快。

  对于外界关注的转基因作物产业化有无推进路线图、推进时间表,廖西元的解释是,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将按照“非食用→间接食用→食用”的路线图,来首先发展非食用的转基因经济作物,其次是饲料作物、加工原料作物,最后才是口粮作物。前述接近农业部专家对此的分析是,玉米绝大部分是作为动物饲料或者食品初级原料,廖西元的解释,实际上等于进一步说明,转基因玉米商业化会提前实施。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主任委员吴孔明也参加了这次发布会。据他所说,到目前为止,中国只批准转基因抗虫棉花和转基因抗病毒木瓜两个农作物品种的商业化应用,网上传播的番茄、洋葱、紫薯、彩椒等转基因蔬菜,其实都不是转基因品种。

  对于转基因玉米商业化种植会不会带来安全问题,吴孔明表示,美国种植转基因玉米大豆已经20年,到现在每年种植的面积接近30亿亩,这么长的时间、并没有发现一例因食用转基因农产品带来的健康问题。所以证明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

  前述接近农业部专家分析表示,由于国人对肉蛋奶的需求日趋增长,因此未来对玉米需求会日趋增大,相反对水稻小麦的需求是呈逐步下降的趋势,从维护粮食安全的角度上讲,官方也会较为重视转基因玉米商业化的及早推广。

  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黄大昉告诉经济观察报,按照他的预测,在“十三五”期间,官方将会实施转基因玉米商业化。

央企布局

  据前述接近农业部专家所说,受官方转基因政策风向影响,目前,中种集团、中粮集团、中农发集团等国内农业类央企巨头,现在均看好发展转基因玉米开发。

  中种集团是国内种子企业中的“航母”。2014年,中种集团与孟山都合资成立的中种国际有限公司,注册资本是4.8亿元,现在主要研发的就是转基因玉米品种。

  中种集团之所以选择与孟山都合作,就是想充分利用孟山都公司的转基因玉米种子资源和强大育种优势,结合自身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和完善的服务体系,来培育先进的转基因玉米品种,以备将来抢先占领国内转基因玉米市场。

  中粮集团是在近两三年才正式进入种业。国家玉米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张世煌告诉经济观察报,中粮集团2014年收购的荷兰Nidera集团,是一家国际大粮商,在农作物育种、销售等方面也占有较大市场,比如,Nidera在阿根廷种业市场就仅次于孟山都。Nidera推出的转基因玉米品种非常先进,单产水平很高,适宜大规模机械化作业。

  前述接近农业部专家分析表示,从目前的进展来看,中粮集团进入种业的起点相当高。如果中粮集团有意大举推进转基因玉米研发,其发展步伐会走的很快。

  中农发集团进入种业领域的时间也并不长,2011年8月,中农发收购了国内河南地神种业公司53.99%的股权,之后又控股广西格霖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湖北种子集团等6家种业企业。现在中农发集团旗下具体经营种业的是中农发种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业内的简称“农发种业”,是目前央企中唯一从事种业的上市公司。据“农发种业”内部人士透露,现在该公司与拥有20年生物育种经验的法国大型农业集团优利斯合作,在转基因玉米育种方面也有布局。

  前述接近农业部专家分析表示,中粮、中农发进入种业的时间并不长,但从目前的进展来看,这两大集团在种业上的起点,尤其是转基因玉米研发上的技术都相当高。如果中粮、中农发有意大举推进转基因玉米研发,其发展步伐必定会走得很快。

2.webp (1).jpg转基因政策释放重大利好 十三五实现玉米产业化

 来源:和讯网  作者:高山


  和讯网消息 在转基因作物全球商业化20年后,中国决定加快产业化进程。


  4月13日,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表示,“十三五”期间,中国将进一步聚焦战略重点。一是以核心技术为主的抢占科技制高点战略,就是要瞄准国际前沿和重大需求,克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育种价值”的新基因;二是以经济作物和原料作物为主的产业化战略,加强棉花玉米品种研发力度,推进新型转基因抗虫棉、抗虫玉米等重大产品的产业化进程;三是以口粮作物为主的技术储备战略,要保持抗虫水稻、抗旱小麦等粮食作物转基因品种的研发力度,保持转基因水稻新品种研发的国际领先地位。


  此前的1月28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指出,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作为一个13亿人的大国,我们也不能落伍,所以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农业转基因技术的研发,一定要抢占技术的制高点。


  从2008年国务院批准设立转基因重大专项,到国家层面的轮番表态,中国发展转基因技术经历了非常曲折的历程,期间面临了全社会的重大舆论挑战。此番下定决心,与全球转基因技术的重大进展不无关系。


  4月13日,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在京发布《转基因作物全球商业化 20 周年(1996-2015)纪念暨 2015 年全球生物技术/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发展态势》报告,指出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从 1996 年的 170 万公顷上升至 2015 年的 1.797 亿公顷。生物技术仅用 20 年时间便取得 100 倍的增长,成为近年来应用最为迅速的农作物技术。


  和讯网查阅报告得知,过去20年间,累计有20 亿公顷的可耕地种植了转基因作物,这相当于中国国土面积的两倍。此外,这项技术每年帮助多达 1650 万小型农户及其家庭摆脱贫困,总计脱贫人口已达 6500 万。


  “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农民开始种植转基因作物,因其经过了严格安全评价并被证明能够提高作物产量。”ISAAA 创始人和名誉主席 Clive James说,他负责撰写了过去二十年的 ISAAA 报告。


  ISAAA报告显示,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未来还有三大关键机遇:一是虽然当前主要转基因市场的高应用率(90% 至 100%)很难有继续拓展的空间,但特定产品在特定国家仍有不可忽视的潜力,例如转基因玉米在全球还有增加约 1 亿公顷种植面积的潜力,6000 万公顷位于亚洲,而单在中国就有 3500 万公顷,非洲也有 3500 万公顷。


  二是即将上市的85种以上的新产品正在进行田间试验,包括由 WEMA (非洲玉米节水项目)研发的转基因抗旱玉米,这种玉米预计将在 2017 年在非洲商业化,此外还包括亚洲黄金大米、强化香蕉以及非洲抗虫豇豆。


  三是CRISPR (成簇的规律间隔性短回文重复序列),这是一种强大的新型基因组编辑技术,这项技术相比常规作物和转基因作物在四个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精确度,速度,成本和监管。CRISPR 和其他作物科学研究进展相结合,可以在全球 15 亿公顷可耕作土地上以“可持续集约化”模式提高作物产量,并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突出贡献。

  • 上一篇 : 转基因:处罚造谣应一视同仁
  • 下一篇 : 外媒:中国农业部阐明转基因路线图,推
  • 相关新闻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