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4-22 来源:农民日报
泗阳县: 微信定位确保村书记不“走读”
3月19日一早,江苏省泗阳县裴圩镇三和、东南、和平3个村书记就被镇纪委“问责”了,原因是没有按照要求把18日20时自己所在位置上传“淮泗名镇、魅力裴圩”微信工作群,也就是说他们当天晚上的行踪“离群”了。
伴随农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农村人进县城买房居住的越来越多。很多村党支部书记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头人,更是率先迈开进城步伐,部分进城居住的村党支部书记成为继乡镇干部之后的新生“走读”群体。然而,这种“上午进村”、“下午回城”的村干部“走读”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村里的日常工作节奏。
针对村干部“走读”现象,泗阳县委书记徐勤忠在为全县村级党组织书记脱贫致富培训时要求:“村书记不能工作日早出晚归、迟到早退,不能当‘走读’干部,至少工作日要住在村里,否则服务群众就会变成空话。”
如何才能杜绝村干部“走读”现象?正值泗阳县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土地确权、城乡同质供水、春季植树造林、春季环境综合整治等项工作任务繁重之际,泗阳县各乡镇纷纷行动起来,拒绝村干部“走读”。
裴圩镇是率先向村书记“走读”现象“说不”的乡镇。该镇针对部分村书记存在“走读”的情况,采取“微信定位”的办法杜绝村书记“走读”。要求村书记每晚8点在“淮泗名镇、魅力裴圩”微信群上传自己所在位置,利用晚间“走访一批低收入户、化解一批特殊矛盾、整改一批工作问题”。
“微信定位”,真的管用吗?裴圩镇纪委书记陈立伟拿起手机为笔者做了简单演示:首先打开微信工作群,点击右下角的“+”,然后加载“位置”,在新页面上点击“上传位置信息”,再点击“发送位置”,这样微信就会自动定位村书记所在区域,截图点击发送到工作群。在手机工作群上随即看到地图和红蓝圆点,蓝色圆点属于手机定位的书记所在村位置,红色圆点为可移动位置,也就是村书记本人当前所在位置,当红色圆点距离蓝色圆点较大时,说明村书记不在村里,当红色圆点与蓝色圆点靠近或重合时,说明村书记没有离开。
“对村书记无特殊原因不准时发送位置信息的,第一次大会检讨,第二次诫勉谈话,第三次纪律处分。对因此造成工作失误或者重大事故及损失的,镇纪委还将加重处分。”陈立伟介绍说:“镇纪委还把日常督查与‘微信定位’结合起来,每周六、周日两天,纪委安排专人到村拍摄工作进度,在周一例会播放。”
“微信定位”确保村干部不再“走读”,保证了村书记能有更多时间专心谋划工作、反思问题、处理村务。陶万村党支部书记孟凡兵说:“我刚在城里买了房子,本来打算住到县城的,现在看来不能‘两头跑’了。村里事情多,书记不在村里,万一遇到突发事件,书记不在现场,如果处理不好,有可能误事不说,最担心把好事办坏了。班子里每个人的工作方法不同,擅长处理的问题类型也不同,处理方法对路子,问题才能尽快化解。这阵子正开展土地确权、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一个人顶几个人忙,当干部的再回县城‘两头跑’实在说不过去,村干部不接地气怎么行呢?”
旺苍县: “第一书记”建微信群聚拢民心
“一季度石锣村编制整体规划,涉及水利、道路、庭院、乡村旅游、改土、阵地建设等方面,涉及资金4000多万元。”
4月5日,笔者在四川省旺苍县尚武镇石锣村看到村民们热衷关注手机微信群,或者直接登录微信群了解扶贫政策、查看村庄动态、搜索种养信息等。村民告诉笔者,他们登录的微信群是村里“第一书记”胡雪建起来的。2015年12月,胡雪从四川省气象局气象服务中心下派到石锣村任职,到村不久,胡雪就建起了微信群,发布村务信息和致富信息。
“胡书记建的微信群里有种养技术信息,也能了解市场信息。我去年投入30000元培育木耳3亩,今年养牛2头、养鸡50只、养猪2头,根据目前行情信息估算,今年能收入25000元,2018年就能脱贫了。”村民杨建高兴地告诉笔者。
三组村民苟德福说:“我儿子在山西煤矿打工,通过微信群,我随时能关注儿子的安全状况,儿子也能随时了解村里的动态。”
石锣村村主任毛永忠说:“现在村里有什么事需要开会真方便。只要在群里一发消息,大家就知道了,再也不用挨家挨户打电话了。既节省时间,又节省话费。”
“微信群命名为‘石锣人’,现在已有100多人入群,运用社交媒体手段确实能更好地凝聚石锣人、宣传石锣村。”胡雪告诉笔者。
眼下微信群刚建不久,下一步,胡雪计划动员全村所有农户都加入“石锣人”微信群,按时更新群内容,要让农户都能通过微信群,随时了解到国家政策和村庄动态,学到农业技术、看到市场行情,让微信群真正成为服务村民的有效平台。
宝泉岭: “党支部微信群”回应民生诉求
近日,黑龙江省宝泉岭管理局局直岭南社区党支部微信群接到园丁小区居民反映:“辖区有些堆放物会造成安全隐患,一些废旧摩托车、自行车乱停乱放影响居民出行。”工作人员看到消息,立即组织全员整治小区环境卫生,并协同辖区物业公司清理出闲置地点放置废旧车辆,安装门锁确保安全。这是岭南社区党支部开通“互联网+社区”工作模式后,为居民解决实际困难的一个真实写照。
今年,为更好地在第一时间解决居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岭南社区充分利用“互联网+社区”工作模式,创办党支部微信群,建立岭南社区信息化平台,将社区居民纳入网格化管理,融入网络信息系统,整合饮食、出行、住宿等各类信息资源,逐步实现综治、民政、计生等专业数据与社区信息数据互通共享共用,努力实现居家养老服务,确保社区党员、困难群体以及孤寡老人享受到优质便捷服务。
沭阳县: 微信平台助力党建“两学一做”
江苏省沭阳县委组织部借助“花乡先锋”微信平台,力促“两学一做”深入开展,取得良好收益。
及时“政策速递”。及时发布中央、省、市、县委关于“两学一做”具体要求,确保基层党员干部及时了解“两学一做”的最新动态,跟上时代步伐;开设“微党课”。定期收集学习资料,面向全县党员进行微信“推送”。打破传统课堂教育模式,变课堂集中学为手机机动学,变照本宣科学为微信随身学,既方便大家阅读学习,又能因材施教、各取所需;精选“每周一星”。每周推送一名优选党员的先进事迹,发挥先进人物引领作用,引导大家把对先进事迹的学习转化为做合格党员的实际行动;同处“学教一线”。充分发挥社交媒体智能、快捷、互动性强的优势,通过微信平台征集、接受全县党员建议、意见,组织大家交流讨论,展示学习心得,互通学习方法,增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升大家的思想认识;图说“党性教育”。用形象的图片、活泼的顺口溜将党性教育的主要内容生动展示给基层党员干部,让大家更直观地接受党性教育。
泸州市 “两委”干部建群促销金凤特产
“个大味甜,价格优惠,欢迎免费品鉴。‘五一’期间纳溪‘金凤枇杷’早早等您来尝鲜哟……”4月19日,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棉花坡镇金凤村村主任杨兴宏通过微信“朋友圈”,图文并茂发布了金凤枇杷即将上市的消息。一个小时不到,就收到50多条回复,向他打听具体地址及采摘指南。笑容满面的杨兴宏说:“有了微信这个平台,我们金凤村的枇杷不仅不愁销,今年还要扩大种植规模哩。”
棉花坡金凤村是纳溪区枇杷种植基地之一,这里的枇杷20多年前就扬名泸州。但最近这些年,金凤枇杷的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大不如前。2015年,为重振金凤枇杷产业,金凤村党支部在驻村大学生村官的帮助下,村“两委”的所有干部不仅学会玩微信,而且建起“金凤特产”微信群,村里的生态猪、林下鸡、生态鱼、有机茶叶等都通过“金凤特产”微信平台发布,村干部们也各自在微信“朋友圈”转发,收到不错效果,当年金凤村通过微信促销,引来商贩和游客上门采摘,500多吨枇杷销售一空。
杨兴宏告诉笔者,自去年微信平台为村民带来促销实惠后,今年一些上年纪的村民也开始学着用微信,并动员他们外出务工的儿女们一起利用微信“朋友圈”转发推荐家乡的枇杷等土特产。
“虽然农产品销售有了平台,但品质经得起考验才是关键。2015年以来,村里确定专人负责指导、监管枇杷种植。我们把这些信息,都发布到网上。今年3月,微信群里就有‘回头客’来打听今年枇杷上市的信息。”杨兴宏告诉笔者。正说着,杨兴宏的手机又“嘟——嘟——”响了两声,“您看,又一位网友要订购60斤枇杷,还说到时候直接把款发‘红包’发过来……”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锄禾网官方微信(chuhe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