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8-03 来源:农民日报
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传说夜空中会架起一座“鹊桥”,渡牛郎和织女相会,这一年一次的相聚,成就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七夕节。2006年,“七夕节”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许多人称为“中国情人节”,这也凝聚了中国人传统的爱情观和价值观。—编者
一个天文景象与民间传说共同形成的节日
七夕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紧密联系在一起,然而最早,七夕是和牛郎星、织女星有关的。它最早的渊源可能在春秋战国时期,《诗经·大东》:“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此时的七夕是祭祀牵牛星、织女星,并无后面的故事。直到汉代,其细节才与牛郎织女的故事联系起来,并且正式成为属于女性的节日。
那么牛郎星和织女星怎么会演变成一个爱情故事的呢?在《夏小正》的古农事历中有记载:“七月,初昏,织女正东向。”在当时的七月黄昏,织女星正好升上一年中的最高点,也在人们的头顶上清晰可见。而织女星旁两颗较暗的星星位置,形成一个朝东方开口的样子,朝东方望去,正好可见牛郎星。就好像每年到这个时候,这两颗星特地遥对相望似的。织女星名称的由来,大概来自《诗经·豳风·七月》中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由于农历九月是气候较为凉爽的晚秋,也是开始穿着寒衣的时节。九月授衣,则必须八月裁制,七月就是织妇们织布的时间。而牛郎星则和此时草木丰茂,准备用于祭祀为牺牲的牛正在生长有关。随着文人词客与民间传说的演化,就逐渐形成了牛郎织女的故事,在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中,把天上的牛郎与织女双星,说成是汉代孝子董永夫妇的故事。
古代单身女子最隆重的节日
中国古代,七夕节应该是单身女子最快乐的一天即使是春节,不少女子都未必可以穿着新衣服去串门,家中一般只有男子走亲访友,只有在七夕节,古代的单身女子可以着盛装,大大方方地走出去与姐妹们聚会、玩耍。
在唐代宫廷,七夕这一天有盛大的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后来这一习俗在民间代代相传。宋元之际,七夕乞巧已经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称为乞巧市。《醉翁谈录》中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可见当时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到了临近七夕,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其盛大隆重不亚于春节。
五花八门的乞巧仪式
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让自己变得心灵手巧,称为“乞巧”。
穿针乞巧,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在今天的广州,依然还保存着穿针乞巧: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
喜蛛应巧,“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此外,姑娘们会摆些瓜果,做一些小玩具、手工艺品相互赠送。
投针乞巧,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盛行七夕节俗。“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吃巧果,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若是自己做巧果,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称为“花瓜”。
七夕这天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祈求美好姻缘。在江浙绍兴,这一夜会有许多女孩子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传说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就能得到美好姻缘的祝福。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在一起,过上幸福的家庭生活,在浙江金华,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读书人也来凑七夕的热闹,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还要在这一天晒书,这也是读书人的一种炫耀方式吧。
汉文化中的七夕
七夕是奈良时代从中国传入日本的,牛郎织女的传说在日本也广为人知,但日本对他国文化的吸收总要有自己的改造。在日本,七夕节主要不是用来祈祷得到爱情,只是姑娘们祈求能拥有一身好手艺。每年这个时候,大人和孩子都会聚在一起,在五颜六色的长条诗笺上写下愿望和诗歌,连同用纸做的装饰品一起挂在自家院内的小竹子上,此外还要在院子里摆上玉米、梨等供品,以此请求织女星保佑自家女孩的书法、裁衣等手艺能有所进步。庆典结束,这些供品将被放到河里顺水漂走,以此象征着自己的心愿能够到达天河。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把农历七月初七改为公历七月七日庆祝。
韩国七夕的一个重要事宜就是祭祀,祭祀可分为家庭祭祀和集体祭祀两种。韩国女性要在祭台放上干净的井水,她们主要是为了祈求亲朋好友的平安。有些地方则举行祈求丰收的田祭。
情诗话七夕
“七夕”的美,不只在民间传说中的爱情悲剧之美,还有文人词客为它留下的千古诗篇,它们大多是中国文学中最真挚动人的情诗。
古诗十九首之一的《迢迢牵牛星》,非常直白地描述了银河两岸相对无言的感人画面: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汉代时,人们抒发感情少一份拘束,多一份质朴。而到了最擅长抒情的宋代,有一首宋词以其深情至今为人传唱,它是以牛郎织女的故事开头的《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有时,文人写牛郎织女,并不为了歌颂爱情,而是在回忆小时候无忧无虑的生活,唐代的杜牧曾写到: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可以说“七夕”是中国文学中常见的抒情题材,无论在民间传说还是文人的眼中,它都代表了对美好事物的期待。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锄禾网官方微信(chuhe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