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小长假将迎出游高峰 民俗主题成亮点
端午小长假将迎出游高峰 民俗主题成亮点 端午节小长假即将到来,同程、携程、驴妈妈等在线旅游企 【阅读全文】
我国人均肉类年消费量59公斤
我国人均肉类年消费量59公斤 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今天在北京发布《2016全球粮食政 【阅读全文】
促进农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促进农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促进农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二十国集团农业部 【阅读全文】
聚焦三农
当前位置:首页 > 锄禾网关注 > 聚焦三农

浙江省慈溪市慈壹佳果蔬农场:差异化是立足之本

时间:2016-06-10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胡茬儿满面、皮肤黝黑,36岁的孙永涛年龄不大,办农场却已有12年光景。尽管从起初的4亩大棚,直到如今,规模也就40余亩,但孙永涛却干得有声有色。这位“80后”大学生从农,到底有啥经验?

  从新意和品质上找优势

  从浙江慈溪市区驱车出发,仅10分钟便可抵达慈壹佳农场。这里地处坎墩街道,1万多亩的农业园区内,田成方、路相连,白色大棚一望无际,即使是工作日,自驾前来采摘的市民仍有不少。

  今天看来,孙永涛的农场或许并不起眼,但他却是这里的“元老”。2004年,坎墩首次对外承租建钢架大棚,尽管周边一片荒芜,却点燃了孙永涛的创业激情,拿着4万块的原始资本,他开始了农业创业。

  孙永涛大专毕业,学的正是蔬菜管理,毕业后从老家河北肃宁,来到慈溪一家蔬菜公司务工。两年的管理经历,让他看到了农业前景。

  租来的4亩大棚种啥?孙永涛早就胸有成竹:西瓜和甜瓜。

  他选择早春红玉西瓜、玉菇甜瓜、翠蜜甜瓜这3个新品种,改传统种植方式为立体栽培模式,从新意和品质上找优势,第二年,孙永涛挖得了首桶金。

  从最初的西瓜、甜瓜,到之后种草莓、火龙果、黑花生,做农业的十几年里,孙永涛不盲目跟风,不参与价格竞争,他乐于尝试新奇特的品种,勤思考、爱尝试的个性,总让他快人一步。

  十几年不停尝试新品种

  平日里,孙永涛总爱研究新品种、新技术,经常能冒出不少新想法,办农场不久后,他就和街道农技站站长王旭强,合伙建起了坎墩惠农瓜果研究所,开展一些引、繁、育的项目研究。

  过去,由于坎墩农地偏盐碱,只能种植加工型的草莓。2007年底,一次偶然的机会,孙永涛引入红颊草莓试种,一举成功。他随即前往杭州市农科院对该草莓种苗进行组培,并开展栽培技术配套研究。

  鲜食草莓填补了当地市场空白。第二年,孙永涛立马扩大规模,新建了12亩钢管大棚。这一大胆决定,也成了他走向成熟的重要转折点。然而,孙永涛并未独占新品种,而是积极搞示范推广。由此,坎墩草莓产业迅速崛起。

  “先进科技的引入,目的在于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比别人领先一步,从而树立差异化的发展优势。”孙永涛告诉记者,自己尽管试种新品种多有失败,但10多年来从未停止探索。在他和王旭强的合作下,农场先后引进各类种子、种苗和先进技术40多项,成功推广的就有10多项。

  抓住采摘做营销

  鲜食草莓的成功试种,让孙永涛在坎墩一炮走红,当扩大规模后,这么多草莓怎么卖?孙永涛发现,农场地处近郊,若吸引市民来采摘,既可以减少运输损耗、降低采摘成本,还能聚集人气、提高收入。

  对此,2009年草莓集中上市前,孙永涛在本地网络论坛上极力吆喝,再加上当地媒体宣传,农场人气果然飙升。依靠采摘,消化了当年绝大部分草莓产量。

  “到了2010年,农场面积增至40多亩,我决定不再扩大规模,而是转到营销中去,通过拉长产业链、树立品牌,来提升附加值。”做此决定,还缘于孙永涛关注到,那年的坎墩草莓种植成风,为此他专门注册了“慈壹佳”的品牌。

  如何做出特色?孙永涛抓住采摘这一营销渠道定位,从品质入手,依靠改善农艺措施和强化绿色生产,以满足市民在采摘过程中,对草莓口感与安全的要求;他申报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还一举摘得全省首届优质草莓评比金奖。经过多年发展,孙永涛所种草莓的售价平均每斤比周边高出5元,亩均产值高达4万多元。

  “产品做得再极致,缺乏精确营销,依旧实现不了价值。采摘游的打造,不仅助推产品销售,还能通过农旅融合打响品牌。”孙永涛说,鉴于产品过于单一,去年他引入红心火龙果,如今两种水果同步主打,恰好错开采摘期,又分担了经营风险。

  随着采摘游被不断复制,在坎墩农业园区内,同质化竞争正日趋严重,如何从中挖掘新的优势?孙永涛打算在做好产品品质的基础上,不断优化采摘服务项目,通过增加休闲、文化创意、体验等,以满足个性化与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锄禾网官方微信(chuhewang)。

锄禾网
锄禾网——自然有意思
锄禾网——自然有意思

友情链接:

锄禾网——自然有意思

回到顶部

转基因观察

在线投稿

专家在线

权威数据

降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