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方提示乡亲们呐!这个“蔬菜”是罂粟,种了犯法的
警方提示乡亲们呐!这个“蔬菜”是罂粟,种了犯法的 4月13日,有群众在桃北某镇边远山村一隐秘地方发现一种异样花 【阅读全文】
农村集体产权改革须迈过“三道坎”
农村集体产权改革须迈过“三道坎”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如何界定?”“股权改革要不 【阅读全文】
创业是更加积极的就业!四成创业项目处于赢利状态
创业是更加积极的就业!四成创业项目处于赢利状态 “大学生创业最大的优势就是不怕输、输得起,现在是试错 【阅读全文】
转基因观察
当前位置:首页 > 转基因观察

孟山都:在华243件育种专利,绝大多数涉及转基因

时间:2016-04-20  来源:转基因观察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郭芳 | 黑龙江、海南、北京报道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15期)


先正达:若“联姻”中国化工会重塑全球种业格局吗?


年后,中国企业一起“再正常不过”的海外并购案,在美国引起了轩然大波。


美国参议院农业委员会的3名议员致信美国财政部,要求其领导的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对中国化工集团收购瑞士种子与化工集团先正达一案进行审查,他们担心该交易对“美国食品安全乃至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在美国,先正达是最大的杀虫剂销售商,在该国大豆种子供应市场上占据了大约10%份额,在棉花种子供应市场上则占据了6%份额。


在此之前,中国化工宣布以430亿美元的现金收购先正达。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在海外进行的最大规模收购。


2014年,先正达种子业务的销售额为31.55亿美元,排在孟山都和先锋之后,位居世界第三位;农化业务的销售额达113.8亿美元,近几年一直稳居世界首位。


此项并购正值中国政府推动农业现代化之际,因此,在外媒的解读中,中国化工意在先正达的种子业务,尤其是现代种子技术。中国是全球第二大作物种子市场,中国化工对全球第三大种子企业进行并购,因此也被认为将重塑全球种子行业的格局。


先正达董事长德马雷接受媒体采访称,外企通过中外合资公司占据了中国种子市场约20%的份额,但中国一直在推动成千上万家国内小型种子公司进行整合,以便更好地与著名的发达国家种子公司展开竞争。


2007年,先正达也是以“联姻”方式进军中国市场的。它收购了玉米种子公司三北种业49%的股份,组建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玉米种业公司。但合资之后的整合因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的冲突困难重重,随后培育出的几个“先达号”玉米品种,最终也未能在中国玉米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据媒体披露的数据,先正达在中国种子市场的占有率仅为1%。


2015年3月,先正达宣布,解散在中国的玉米研发业务,精简裁员,退出三北种业。


一年之后,再次进入公众视野的时候是中国化工宣布收购先正达。


——————————————————————————————————


先锋:以滞后美国技术10年的“先玉335”创下销售“神话”


最先进入中国市场的先锋,其际遇比先正达好很多。


1998年,全球第一大玉米种子公司先锋进入中国的玉米主产区东北,成立了铁岭先锋种子研究有限公司。之后,相继成立3家合资公司,设立60多个试验站,其在中国市场的业务一直保持强劲增长。


目前,全球跨国种业公司在中国玉米种子市场的占有份额大约在25%。先锋一家独大,占去了中国玉米种子市场大约20%的份额。


这主要归功于其培育出来的“先玉335”创下的销售“神话”。


先锋公司采用的模式是先在铁岭先锋种子研究公司进行育种,然后再由合资公司制种销售。


2002年,先锋与登海种业合资成立山东登海先锋种业公司;2006年,先锋又与敦煌种业合资成立敦煌种业先锋良种有限公司。“先玉335”主要由这两家合资公司制种销售,敦煌先锋负责东北、内蒙古等地春玉米带,而登海先锋则负责黄淮海地区的夏玉米带。


凭借出芽率高脱水快、丰产性好和收购价格好的优势,即使其价格4倍于中国玉米种子均价,“先玉335”在中国市场也广受欢迎,甚至一度出现了“一种难求”的火爆局面,并迅速成为中国第三大玉米品种。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透露称,“先锋将‘先玉335’引入中国的时候,该技术在美国至少滞后了10年。”


但“先玉335”在中国市场不仅遥遥领先,而且在玉米品种没有推陈出新的情况之下,还垄断了中国玉米市场将近10年之久。


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登海种业及敦煌种业的主要利润均来自于与先锋的合资公司,合资公司的净利润率接近50%。


“那些年,先锋跟谁合作就意味着让谁赚钱。”某玉米种业权威人士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说,“而先锋获得的利润远高于此,因为这两家合资公司还需要支付给先锋种子研究公司巨额的使用费。先锋因此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


但“先玉335”的大获成功,也使自己成为被仿冒的对象。在假冒“先玉335”低价倾销的冲击之下,其销售“神话”也宣告结束。


由于合资公司利润式微,过度依赖于此的登海种业、敦煌种业的业绩也每况愈下。


—————————————————————————————————


孟山都:在华243件育种专利,绝大多数涉及转基因


虽然早在2000年《种子法》已经公布,但在种子行业里,假冒、侵权的混乱现象仍然层出不穷。


最为著名的个案在2014年,大北农董事长邵根伙之妻莫云在美国被指控盗取杜邦先锋公司、孟山都公司拥有专利权的玉米种子,并将其运往中国,以帮助中国的种子公司获利。


虽然最后因指控证据不足而撤诉,但这起“窃种”风波对中国种业的影响恶劣且深远。


基于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现实,孟山都在中国迟迟没有放开脚步加快发展,以至于其在中国的总业务不足全球业务的1%。


自1996年孟山都将糖精业务引入中国至今已经20年,其在华主要销售传统蔬菜种子。2011年,孟山都与中国种子集团合资成立“中种迪卡种子有限公司”,开始在中国推广迪卡品牌的杂交玉米种子。2013年,孟山都在华育种研发平台全部合并至该合资公司,同时对合资公司开放孟山都的全球种质资源。


“先锋等其他同行的前车之鉴让孟山都担心其研发的新品种被仿冒者快速复制繁育。”上述人士分析说,这是孟山都在华战略较为审慎的原因之一。


但另一方面,孟山都也抓紧在华进行专利布局。


有学者统计,在过去的这些年,孟山都在中国申请专利达560件,涉及育种技术的专利243件,绝大多数涉及转基因技术。在转基因育种领域,作为市场先入者,孟山都通过对其核心技术实施无漏洞保护布局,达到阻断模仿者和追随者的目的。在目前孟山都的主要研发项目中,大部分都已经在中国进行专利布局。


作为全球第一大种子公司,孟山都因为转基因技术而颇富争议,甚至因此有“魔都”之称。


从孟山都的专利布局看,这些年,孟山都在中国最主要的工作或是在等待转基因市场的机会。当然,孟山都也试图在中国积极建立其“负责任企业”形象,除转基因外,孟山都最常见诸报端的不是其生产经营新闻,而是公益活动类新闻。


足见其良苦用心。它所面对的是规模已达千亿元的全球第二大种子市场。而这也是它的竞争对手们所虎视眈眈的庞大市场。


640.webp (2).jpg

专家:中国种业不能重蹈蔬菜“沦陷”覆辙

2016-04-18 11:30 来源: 经济网-中国经济周刊


文章导读: 作为一家正处于创业阶段的种业公司,南通大熊种业从3000多家玉米种子企业中脱颖而出,破格成为农业部组建的国家玉米良种重大科研协作攻关联合体的21家企业之一。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郭芳 | 黑龙江、海南、北京报道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15期)


作为一家正处于创业阶段的种业公司,南通大熊种业从3000多家玉米种子企业中脱颖而出,破格成为农业部组建的国家玉米良种重大科研协作攻关联合体的21家企业之一。


这是一家专注于分子育种技术应用开发和常规品种培育的玉米种子公司。该公司的首席科学家李平本科、硕士就读于北京大学数学系,博士毕业于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生物工程系,长期在跨国企业从事研发工作,是行业顶级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专家。


在李平的带领下,南通大熊种业科研团队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分子育种技术应用方面的研究开发卓有成效,并有望于2017年完成相关品种审定,实现市场推广。


日前,李平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分子育种技术为国内育种企业提供了追赶跨国种业公司的机会。为此,分子生物育种已被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和“十三五”规划。


国内种业企业面临洗牌


《中国经济周刊》:在这次的农业产业升级中,国内种业企业是否将面临一轮洗牌?


李平:历史上任何行业经历一次产业升级或产品更新换代,都将带来行业的巨大洗牌,客观来讲,本次玉米种业升级面临的形势尤为严峻。一个时期以来,中国玉米种业企业受产业发展水平制约在育种目标设定上大多忽视机收、早熟等特性,一个育种目标从设立到实现一系列品种的选育成功、市场开发,通常要经历8~10年的时间,面临产业化需求的突然调整和到来,作为市场供给方的国内种业企业多数准备不够充分。


反观跨国企业,由于立足全球市场,长期服务于现代农业,其产品早已实现优化与升级换代。面对未来中国农业产业化提升带来的一系列市场需求,国内种业企业和跨国企业作为实力不均衡的市场参与者的现象将会越来越明显。


用分子育种解决种质资源瓶颈


《中国经济周刊》:此次农业部组织国家玉米良种攻关,你作为一个玉米种业科研从业者,你认为能解决哪些问题?


李平:2015年国家玉米良种攻关体成员单位在东北、黄淮海区域组织了玉米机收品种试验,目的就是加速选拔适宜机械化收获、满足产业升级需求的玉米新品种,经过一年的运行,部分品种取得了晋级机会,未来有加速进入市场的可能。此外,攻关体还组织了攻关体成员单位种质资源的集中鉴定及交流,旨在存量资源的筛选、加速利用之外(即现有机收玉米新品种筛选),从根本上解决品种升级面临的种质资源瓶颈,实现品种选育的真正跨越。


《中国经济周刊》:玉米种质资源究竟有多重要?国内玉米种子企业所面临的种质资源瓶颈是什么?


李平:种质资源是种业公司的核心价值。作为“育种原材料”,种质资源是品种培育的起点,决定了未来育种目标的设定与实现。经过长期发展,跨国公司已经基本完成全球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并根据目标市场农业产业化需求,完成或正在进行多轮次的不断改良。为了维护竞争中的有利地位,跨国公司不断强化对其种质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在客观上已经形成对种质资源的垄断。


不同于水稻等作物,我国不是玉米原产地。在自身资源条件有限的条件下,高效引进、吸收利用全球种质资源,培育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需求的玉米新品种,进而不断缩小与跨国企业之间的差距,是育种行业的普遍共识。但受制于资源垄断,目前我国育种企业仅能使用国外20年前专利过期的种质资源,这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资源积累、研发起点相对落后的局面。


《中国经济周刊》: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种质资源的瓶颈?


李平:以南通大熊种业为例来看,历经多年研究,我们最终开发了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芯片以及相关数据分析方法,具体包括温室加代种植、苗期植株基因型测定、玉米分子信息库计算分析、基因芯片后代筛选等工作流程。相比较传统育种手段,这一分子技术手段通过对国外种质资源进行一年4代的精确定向改良(育种杂优模式保持不变),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对于打破当前品种换代面临的种质资源瓶颈,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目前这项技术已经投入批量化应用,基于分子技术手段创建的资源材料已经完成第一代品种的组配和历时3年的产品初级、高级选拔测试,有望于2017年完成品种审定,实现市场推广。


《中国经济周刊》:相比传统育种,分子育种有何不同?


李平:玉米品种传统培育方法周期漫长、投入巨大。21世纪以来,针对分子生物技术在传统育种领域的应用,国际种业巨头均加大投入力度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分子辅助育种技术可以弥补传统育种技术在作物遗传改良方面选择效率较低、周期较长等不足,这已经成为当前玉米育种的一项关键技术,也为国内育种企业提供了一定的后发优势和迎头赶上的机遇。为此,分子生物育种已被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和“十三五”规划。


应避免重蹈蔬菜“沦陷”覆辙


《中国经济周刊》:除研发投入的悬殊差距外,国内种子企业与跨国种业巨头在研发实力上的差距还有哪些?


李平:除研发投入规模国内企业难以企及之外,跨国企业突破了传统育种模式相关认知界限,其所创造的商业化流程育种模式集合了数学统计、栽培、遗传、分子生物等多学科知识,将传统的经验型、小规模作坊式的育种模式进化为科学化、流程化、规模化的工业研发体系,极大地提升了育种效率,是育种技术的一次革命性进步。凭借自身研发优势,跨国企业在国内种业市场竞争中处于非常有利的地位,例如:美国先锋公司研发的玉米品种“先玉335”,已经连续多年成为国内利润最大的单一品种;德国KWS公司研发的德美亚系列品种在东北早熟区市场占据统治地位。


《中国经济周刊》:国内种业企业目前面临的形势有多严峻?


李平:种业是农业产业的源头,近些年中国种业自身的发展已经滞后于国内农业产业化进程。未来在丧失自身竞争力的同时,种业企业也会严重制约农业产业化的推进步伐,并波及粮食、饲料、食品等一系列下游行业。


当下正进行的农业产业升级倒逼品种升级换代,对于国内种业企业这是一项生死攸关的挑战。数年以前,面对跨国企业竞争,蔬菜等作物最终“沦陷”,玉米等其他作物应避免重蹈覆辙。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锄禾网官方微信(chuhewang)。

锄禾网
锄禾网——自然有意思
锄禾网——自然有意思

友情链接:

锄禾网——自然有意思

回到顶部

转基因观察

在线投稿

专家在线

权威数据

降到底部